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重新評價施琅統一台灣的重要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2-22 00:06:08  


 
  “革命史觀”也稱為“革命史範式”,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社會矛盾及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就能把握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按照這一理論框架,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以反對帝國主義、爭取社會進步以反對封建主義是近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並以此作為評價歷史、世界歷史人物的主要標準和參照系。

  在這一理論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國近代的時代基調和主要內容,發生於近代一百多年來的階級鬥爭、革命鬥爭就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在這種史觀的指導下,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更被史學研究者所關注、重視和高度的評價。特別是在革命史觀之下,個人崇拜又十分流行的年代,由於施琅兩次歸順之舉,其評價必然會出現了一些偏差。隨著“革命史觀”向“現代化史觀”及多元史觀的發展,諸多的學者及研究已經對施琅統一台灣做出了修正性的新評價。

  在台灣方面,日據時期殖民統治者為了向台灣民眾宣傳統治的正當性,藉鄭成功母親日本血緣之說來大力宣傳鄭成功,使“國姓爺”在台灣深入人心。而民間對鄭成功表現出的植根於儒家觀念和閩台歷史文化的悠遠傳統中的“遺民忠義精神”,並超越了對某一特定朝代和皇帝的“愚忠”,昇華為廣泛意義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在日據時代的台灣民眾中傳衍不息,成為大多數台灣民眾保持其漢民族精神和祖國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戰後隨著國民黨遷台,在台的國民黨當局更同情明鄭之“正統”意識形態,所以施琅將軍長期祇能得到負面評價,民間也同情鄭家,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一樣的漢奸賣國賊。特別是隨著台灣所謂“台灣意識”高漲,在“台獨”勢力的眼中,施琅是代表大陸進犯台灣的侵略者,因而評價也以負面居多,對施琅的宣傳似乎也成為為禁忌。

  二、施琅統一台灣後台灣府的設立——中國台灣領土主權的國際法確立

  施琅統一台灣後,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台灣的棄留之爭。在大臣中主張守而不棄者,居然祇有姚啟聖和施琅等少數人。施琅因有台灣生活的經歷,對台灣的情況也非常熟悉,對台灣在地緣上的重要性也有充分的認識。故他在上《恭陳台灣棄留疏》中,明確提出“台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這顯現出他的遠見卓識,在他的倡議下,清政府於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台灣被納入中國版圖,完成國際法上中國對台灣國家領土主權的最後確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