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評:穩定得來不易 警惕民困拖垮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21-03-30 00:01:29  


 
  遺憾的是,無論是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項政府補貼,還是在住房、養老等深層次問題的規劃,政府不是“蜻蜓點水”就是“畫餅充饑”,一些旨在長期性、根本性改善香港民生福祉的政策甚至墮入“塔西佗陷阱”,公信力盡失。歸根結底,政府應該抓住“獲得感”和“希望”兩個關鍵詞。“獲得感”往往是從小處著手、在細節見真章,讓市民真切感受到政府的關懷與服務。同時,“獲得感”絕非是靠天上掉餡餅砸出來的,讓民眾“看到希望”則比“有獲得感”更加重要。福利政策是給社會“兜底”而不是培養懶人,政府“扶貧”不能硬生生劃出一個“貧困階級”,而是讓基層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看到向上流動、實現更好生活的希望,否則就會掉入“派錢捱罵、不派錢捱更多罵”的怪圈。

  第三,施政必須高舉“效率優先”的旗幟,因為對今天的香港而言,效率才是發展的前提。過去內地改革開放常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後來隨著社會需要更加全面、均衡、充分的發展,逐漸向“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理念演變。但令人悲哀的是,如今“效率優先”卻是整個香港社會對政府的奢望。就以防疫為例,今年以來香港本地疫情逐漸受控,追蹤潛在感染者的能力明顯增強,零星社區暴發並未擴散至全港,就是歸功於政府果斷封區強檢、加強入境管理等措施提高了防疫效率。但可曾想,早在去年初就有專家和民眾呼籲的入境“閉環式”管理,直到去年12月才做成,早在去年7月就有各界人士建議的“封區禁足”措施,直到今年1月才真正兌現。就在這樣的拖沓和低效中,香港浪費了多少次本地清零的機會?又忽略了多少次疫情輸入的風險?

  套用一句歐美輿論常用的話,“笨蛋,問題在經濟,更在效率!”港府過去一年抗疫工作的低效,只不過反映了整個治理體系弊病的一個側面。例如在過渡性房屋政策方面,政府從早些年設想改造工廈、到近年提出改裝酒店,全數停留在“研究”階段,唯一拿得出手的僅是去年落成的89個深水埗“組合屋”單位。但只要比較一下類似“組合屋”概念的竹篙灣隔離營,在內地企業支援下3個月時間就已建成800個單位,可謂天差地別。再如在融入大灣區政策方面,幾乎淪為官員網誌上的自說自話,完全拿不出吸引眼球的宣傳和推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