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中美經貿關係 不容樂觀

http://www.CRNTT.com   2021-05-31 00:03:52  


 
  首先,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成為“新常態”,抑制中美經貿關係發展。2019年底,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即使該協議生效後,關稅仍將涵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全部產品的近三分之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平均關稅提高到19.3%,而貿易戰之前是3.0%。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有64.5%仍將由美國政府的關稅覆蓋。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的貿易覆蓋率的大幅度升級,與貿易戰期間特朗普政府採取的許多政策基本拐點相吻合。第一階段協議簽訂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56.7%仍將受到報復性關稅。

  301條款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的關稅往往以中間投入品為目標。從中國進口的90%以上的零部件將繼續受到打擊。中間投入品的關稅使美國公司與中國供應鏈整合的成本更高。這些產品可能成為美國和中國經濟脫鈎的持續壓力。額外關稅還將繼續涵蓋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運輸設備、燃料等許多其他部門。雙方仍然保持著大量的關稅,令中美關係的未來道路將繼續存在不確定性。

  其次,兩國深層次戰略態度轉變成“新常態”,無法提升雙方戰略互信。兩國改變的不僅是戰術手段,更是深層次的戰略態度。這些改變是變革性的,也因此成為“新常態”,成為兩國企業在未來投資中不得不面臨的新現實。

  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開始轉變以投資和低成本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對外資的需求減少,政府開始鼓勵產業升級創新並倡導支持“民族品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給與外商投資者諸多便利和優惠措施,如減免稅收、無償提供土地、優先國內銷售等,目的是為了用投資來提升技術、拉動經濟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對外資優惠逐步取消,並在某些領域對外資也實行了技術淘汰和梯度升級。中國產業升級與美國日益趨同,兩國經濟從互補性向競爭性轉化,產業競爭加劇,構成引發中美貿易摩擦的客觀基礎。隨著中國不斷開放,中國充分發揮大型經濟體的後發學習優勢,在技術上迎頭趕上。在技術紅利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美國企業在華利潤受到嚴重影響,愈發對中國投資法規和政策敏感。

  美國政府系列舉措更進一步使部分美國企業考慮降低對中國生產能力的依賴,技術冷戰雖很難打響,但世界已感受到越來越濃的寒意。美國對華為等高科技公司的禁令已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寒蟬效應”。英、日等國部分芯片供應商已宣布暫停向華為供貨,谷歌暫停對華為提供安卓系統服務對其國內和國外手機業務影響有差異。華為在國內可利用安卓免費開源系統繼續開展業務,但其在國外銷售的手機將無法使用谷歌郵箱等安卓系統框架下的重要應用,可能導致海外消費者轉向三星等廠商。美國近期擬採取系列措施,削弱中國在電動車及電池相關產品領域的地位。一方面,擬吸引特斯拉、大眾等車企在美國擴展布局;另一方面,部分美國議員推動就保障鋰等汽車電池必要金屬的供應制定礦產安全法案,鼓勵企業開發美國本土鋰資源。中國電動車行業恐成美國下一個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