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2008年“大選”前,美國對陳水扁當局挑起的所謂“入聯公投”多次明確表達反對態度。自2007年8月底起,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John D. Negroponte)、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及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先後針對陳水扁當局執意推動“入聯公投”發表措詞嚴厲的講話。⑩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於2007年12月10日專程赴台,表達布什當局對此前陳水扁揚言可能在台灣“戒嚴”的嚴重關切。21日,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在記者會上鄭重告誡台灣當局,美方認為“入聯公投”是一項挑釁性的政策,毫無必要地加劇了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而且“不會給台灣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利益”。⑪在“大選”投票前一天的關鍵時刻,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包道格(Douglas Paul)在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競選總部參訪時,針對謝長廷陣營一直追打的馬英九綠卡問題,明確表示:根據美國法律,如果一年內未使用過美國綠卡,就會自動失效。⑫這個權威說法明顯是幫馬英九解套。筆者認為,美方的這種介入,實際上是在明知大勢不可違的情況下,給明顯優勢者一個“順水人情”或“錦上添花”,為選後的美台關係鋪路。

  5、2012年“大選”

  2012年1月14日的“大選”,是首次把“總統”和“立法委員”兩項重要選舉放在同一天舉行的“二合一”選舉,也是一次勢均力敵、選情膠著的選舉。由於馬英九在第一個任期內的若干執政失誤,也由於當時整個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拖累,導致他無法兌現首次競選期間提出的相關政見,台灣民眾對他的支持度在他執政不到三個月之後就開始下滑,到選舉即將舉行前其聲勢仍然遠不如上次“大選”。雖然在這期間兩岸簽署了多項交流合作協議,實現了“大三通”(通郵、通航、通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在數量上屢創新高,但島內也有人指責兩岸交流合作“紅利分配不均”“圖利大財團”“多數民眾無感”。⑬2012年的台灣“大選”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舉行的,這意味著對執政者的嚴峻考驗。

  同一時期,美國奧巴馬當局雖然在推動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在若干重大國際問題上仍寄希望於中國的合作,故該戰略實際上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對中國造成太大困擾。在台灣問題上,美方多次讚賞馬英九當局的穩健政策,對這次台灣“大選”的基本態度就是“支持馬,不放心蔡”。蔡英文曾於2011年9月赴美“面試”,尚未離開即被時任白宮國安顧問多尼隆(Tom Donilon)以匿名方式對外聲稱,“她讓我們明確懷疑她是否有意願和能力維持近年來區域所享有的穩定的兩岸關係”,相當於判定她“面試不合格”。2011年12月,奧巴馬當局先後派出國際開發署署長和能源部副部長訪台,打破11年多來無美國部長級高官訪台的記錄,以示對馬英九的支持。12月22日,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專門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台灣納入美國的“免簽證計劃”候選地,被馬英九當局稱為“台灣‘外交’的極大突破”。由於這項措施在台灣民眾中的受益面非常廣,實際上相當於為馬英九的選情注入一劑強心針。此外,多位與美國行政部門關係密切的美國學者也紛紛撰文或受訪,表達對馬英九的欣賞和對蔡英文的疑慮。⑭最終選舉結果顯示,雖然馬英九的得票率大大低於在2008年“大選”中的得票率,但仍比蔡英文多出近80萬票。毫無疑問,美方的支持是重要因素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