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俞雨霖論初心

http://www.CRNTT.com   2021-10-12 00:03:00  


2008年10月31日,台灣中評社舉行成立周年酒會。俞雨霖社長在致辭中表示,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台灣中評社在台北成立,開始了全球化華文網路媒體的一種新的嘗試,要搭建新型態的媒體平台。當時,我曾提出了一個夢想,到那一天,我們這個網路平台不僅橫跨兩岸,更要擴及全世界,成為全球華文新聞網路平台的一個領頭者。如今,一年過去了,台灣中評社在台灣社會各界的熱烈支持與鼓舞下,已進順利踏出了第一步,也是穩健的一步,這讓我們內心充滿了很多、很多的感謝。可以這麼說,這次的酒會真實的目的是一場台灣中評社對所有支持者的感恩酒會。
 

  推動兩岸新聞交流 實現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

  此時,我進入媒體已將近10年,由靜態的編稿到執行新聞交流工作,始終秉持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也帶著一種要實現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要努力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一定要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的了解,更要強化台灣民眾的中國歷史文化情懷。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內在動力,在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的路途上,就覺得有了信心與力量。

  1991年8月12日,具有真正意義的兩岸雙向新聞交流開始了。緣由是當年“閩獅漁事件”發生,台灣扣留了大陸船員,此事引發兩岸爭議,兩岸當局均希望釐清真相,避免誤解,因此開始了兩岸紅十字會的商談,同時也同意大陸記者來台專案採訪。在《中國時報》邀請安排下,大陸記者范麗青與郭偉峰來台採訪12天,這也是大陸記者首度來台採訪,實現了兩岸新聞交流的雙向化。大陸記者首度來台,對於台灣民眾而言,也是一次見證。兩岸相隔已四十二年,台灣一般民眾從未見過大陸人士,媒體大幅度的報道,電視台不間斷的視頻,讓范麗青與郭偉峰幾乎成了大陸的代表人,得到台灣民眾的關注與歡迎。走在路上,隨時會被眼尖的民眾認出,並要求合照。不誇張的說,范麗青與郭偉峰兩位大陸記者在台灣的出現,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有了更多的關注。這是兩岸新聞交流之外,意外的收穫。

  在兩岸相互認識起步階段,如何讓台灣民眾更深一層的了解大陸各個面向的社會經濟發展,媒體在這方面可以扮演的角色是多面向的。自1989年6月2日由凌峰製作及主持的 “八千里路雲和月”,開始在電視上介紹大陸的風土民情。這種風土民情的介紹一定程度擴大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但主要限於觀光旅遊的部分,仍然是不足的。為了擴大台灣民眾對大陸更深度的了解,1992年10月5日《中國時報》投入大幅資金與人力,正式推出大陸省市專刊,全面介紹大陸各省社會經濟現況,並訪問各省市領導人。在此採訪過程中,除了兩岸新聞媒體負責人交流外,如何提供台灣民眾了解一個更真實的大陸,也是《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作業的重心之一,在1992年至1994年,橫跨3年的時間,《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開始製作“大陸各省探訪專刊”,此一專刊投入經費與人力之多,製作時間持續之久,均是台灣媒體所僅見。當時推出專刊的主題則是以“探索大陸前景,審視兩岸關係”為主軸。在1992年10月5日刊出專刊第一輯“福建”篇,以6個版的版面,全面介紹該省的現況。《中國時報》先後採訪了9個省份,包括福建、上海、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海南、天津等,並分別專訪了各省、市的書記與省長,包括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海南省委書記阮崇武、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等人,開啟了《中國時報》與大陸主要省、市領導人交流的一頁。不過,省專刊製作到第9個省之後,1994年3月31日的浙江“千島湖事件”發生,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省專刊也就不得不暫停製作下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