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芮澤:消除極端貧困後,中國下一步如何走? | |
http://www.CRNTT.com 2022-04-10 00:09:41 |
芮澤表示,依據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編撰的《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洞察世界與未來方向》這一研究報告,自1980年以來,中國脫貧取得的成果是史無前例的:約八億人口實現脫貧,占全球減貧人口的四分之三。中國脫貧的兩大驅動力是經濟轉型與持久增長,而這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在1980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導,但因擁有著比其他貧困農業國家更為豐富的人力資本,中國又被賦予了極高的發展潛力。正如經典的劉易斯發展模式所預測,中國的改革催生了持續經濟增長和快速經濟轉型。 同時,芮澤指出這一巨大的經濟增長背後仍然存在問題。過去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勢頭迅猛,宏觀上取得普惠成果。但隨著不平等的加劇,從相對價值角度看,經濟增長對減貧的效率不再那麼顯著。自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對減貧效果大幅度減緩。就貧困增長半彈性指數而言,儘管中國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遠高於同期發展中國家,但中國的減貧效果仍低於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中國貧困增長半彈性指數為-0.3,巴基斯坦為-1.17,印度為-0.75)。 芮澤強調,中國生產力的快速增長是歸因於資本擴張和較小程度上勞動力重新分配。從數據上看,基礎設施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GDP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其中,中國的資本擴張多集中在城市地區而非農村地區,但中國的脫貧工作卻聚焦在了農村地區的減貧情況,農村經濟的增長也是脫貧的主力軍,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城市移民的貧富問題。在三大產業之間結構變化過程中,1995年是重要時間節點。在此之前,農業收入的增加推動了貧困減少。此後,工業和服務業收入增加,勞動力也從農業中轉移出來,逐漸投入第二第三產業。 芮澤續指,由該現象引起的人口結構轉變和城鄉人口移徙在脫貧當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人口結構上,中國也逐步走向人口老齡化,14歲以下青少年所占比例和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之間差值逐漸減小持平。自1981年起,城鄉人口流動在中國脫貧事業中的貢獻率一直平緩增長,並在2002年至2018年增勢迅猛。其主要表現為,在2000年以後,城市移民收入在農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除此之外,近年來,有針對性的扶貧工作和公共轉移支付成為核心。自2013年起,中央扶貧基金, 省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和當地政府扶貧基金占GDP比例較前十年持續攀高。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