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美對台灣社會的控制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22-04-13 00:00:48  


 
  3、增強台灣的軍事安全能力,加緊“美日同盟+台灣”的實質掛鈎,築牢“第一島鏈”前沿戰略支點。美日通過“2+2”與峰會對話,發表聯合聲明直接表達對台海問題的“共同關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公然聲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昭示著美日對於台海軍事安全部署可能包括:共同強化與台灣當局的實質軍事勾連,構建雙邊和三邊“準軍事同盟關係”;美國對台灣地區整體軍事安全掌控已進入新階段,超越了售台軍事武器與出台“友台”法案範疇,不僅直接派員入台“協訓”,而且台灣成為美國對抗中國大陸的“第一島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有效角色。2022年美國邀請台軍方人員參與“環太平軍演”就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實現。

  4、掌控台灣產業供應鏈的核心技術,推進台灣生產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的“美國化”。2021年拜登政府正式宣布將組建“印太經濟框架”,意圖主要集中在加強“印太”區域經濟合作,削弱和圍堵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實力。在民進黨當局全面採取“倚美”政策及全球“芯片慌”情況下,在全球科技製造業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台灣產業鏈,自然成為美國“鯨食”的重要目標,在美國政府施壓下,台積電與鴻海相繼赴美設廠並被迫提供內部數據,未來必然不祇是美台經貿“一體化”,而是台灣產業鏈的“美國化”,即服從與服務於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世界的產業鏈。美方強壓台灣進口萊豬,絕對不祇是基於經貿利益範疇的考慮,而是有著深刻的美國管制台灣經貿發展方向的新意圖。

  5、改造台灣社會意識,徹底消除台灣社會中的“中國意識”,實現意識形態的“美國化”。進入後現代社會,社會意識和“軟實力”對經濟發展、政治走向和軍事安全的作用與日俱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民主化”“本土化”及“國際化”政治轉型,為“西方自由民主價值”在台灣島內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使其如“物種入侵”般在台灣社會內部一發不可收拾,並對“中國意識”產生強烈的“擠壓效應”。即將“中國意識”等同於“威權”範疇,“台灣意識”被渲染為“民主”的寫照,“民主”被視為“好東西”與“出頭天”的重要武器。美國在國際社會搶占民主的道德制高點和話語權,試圖以民主之名號召盟友,形塑“美國回歸”的領導角色。這與民進黨當局一再宣揚的“台灣民主價值”和“亞洲民主價值”沆瀣一氣。如今,台灣社會中“親美”程度與“民主”的程度密切聯繫,而“民主”就等於“愛台灣”。民進黨當局“對美一邊倒”的政策成功掠奪與霸占了“愛台灣”的政治專利。總之,美國不斷縱容民進黨當局在島內進行“去中國化”教育和“轉型正義”行動,意在消弭台灣社會中的“中國意識”與“中國符號”,將台灣完全打造成一個以“自由民主”為引領的“美式社會”。

  四、結語

  美國對華“全面對抗”戰略態勢的明朗化,進一步凸顯台灣地區在美國整體“遏華”戰略中的“代理人”角色。台灣“反萊豬公投”議題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政府強勢推行“萊豬輸台政策”,並直接插手干預台灣島內事務。值得注意的是,這深刻揭示出台灣社會對美國的整體依附性和寄生性在逐步抬升,台灣不少民眾情願以犧牲自身健康權益來換取美國的“安全庇護”。其結果,必然是美國對台灣社會的控制方式、力度和領域將全面升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美國將進一步掏空台灣經濟,把控台灣社會發展方向。這無疑是對中國大陸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國家統一工作的嚴峻挑戰,同時,“美國改造台灣計劃”的強化,也將深化台灣成為美國地緣政治與戰略的“代理人”,升級台灣地區作為中美關係中“火藥桶”角色,加劇台海地區緊張局勢,甚至引發戰爭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