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疫情非傳統安全與兩岸抗疫

http://www.CRNTT.com   2022-11-06 00:03:20  


 
  (二)台灣地區非傳統安全研究的議程與局限

  對於台灣地區的非傳統安全與兩岸的非傳統安全合作,學界在表現、成因、對策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從兩岸非傳統安全的制度化建設視角來看,張文生等系統論述了影響兩岸非傳統安全的幾大因素,認為要解決兩岸共同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建立起相應的行動機制和信任措施。〔17〕從安全的價值觀視角來看,唐樺等側重於兩岸共同文化的認同和共有價值觀視角建構兩岸應對非傳統安全的新路徑,認為通過非傳統安全合作過程有助於“塑造兩岸民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而這種向心力和認同感又將為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奠定心理基礎。〔18〕回歸安全的本質,從廣義的人類安全視角出發,台灣地區學者王菎義等認為,由於兩岸間的任何非政治議題都可能被“安全化”,因此若要實現兩岸在疫情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需超越安全的政治意涵,回歸到人的安全上來,通過塑造共同的安全認知,實現跨越爭議的安全合作。〔19〕對於疫情安全的分析,台灣地區學者以非傳統安全主體視角分析了國際組織、國家、民眾等在應對疫情時顯現出的局限和不足,但觀點有失偏頗。〔20〕

  從前述研究來看,學界對非傳統安全理論的探討以及適用性研究已較為成熟,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一是糾結於純粹的理論研究和概念界定,從非傳統安全研究興起至今,學術界就沒有停止過對非傳統安全核心內涵的爭論。不可否認,對非傳統安全的含義和理論賦值固然重要,但對於非傳統安全理論如何適用於國際社會中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更能解決人類面臨的迫切安全問題。在非傳統安全的適用過程中去豐富和延展它的內涵,才是理論的真正價值所在。二是對於台灣地區非傳統安全問題和兩岸非傳統安全事務合作的研究中,當前的研究偏向於宏觀的過程分析和路徑梳理,缺乏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價值升華。且研究的周期較為久遠,時間間隔較長,多為10年前對兩岸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缺乏持續性的追蹤,對當下台灣地區的非傳統安全環境認知較為薄弱。眾所周知,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要特性就在於其易變性和不確定性,這種特性造就了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研究需具備持續性探索的能力。尤其自2019年底以來,新冠疫情多次肆虐全球,給世界各國和地區以及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與損失。加上疫情變化多端、表現多樣、擴散性強、破壞力大,在短期內給台灣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和安全威脅。因此,加強對台灣地區的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儘管學術界對非傳統安全的研究已經汗牛充棟,但在全球化日益加劇和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非傳統安全理論對認識當前台灣社會的新冠疫情,以及如何對肆虐的疫情進行有效的應對和治理,依舊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和理論的適用性。本文以非傳統安全理論的表現特性為借鑒,通過藉此來嘗試分析台灣地區近期以來的新冠疫情所表現出的一些新變化,釐清台灣地區疫情爆發背後一些既存和新發的安全困境和動因。並借助非傳統安全理論的“去安全化”過程,嘗試建構兩岸應對新冠疫情的安全治理新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