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深度:胡令遠談中日困境與改善

http://www.CRNTT.com   2022-11-10 00:02:26  


 
  疫情初期中日關係有一個短暫的蜜月期,但很快就結束了,並且兩國關係變得越來越差,譬如民間好感度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三個方面。首先,疫情前中日關係的改善,具有安倍出於策略性考量的因素之所致。即安倍2012年再次執政之後,到2017年的5年中,一直採取制衡中國的戰略。但是收效甚微,如果持續下去,日本經濟界也不答應,這就會影響到安倍長期執政。因此安倍調整對華戰略,策略性地改善中日關係。也正因為是策略性的,所以一遇到風吹草動,就很脆弱。其次,在於中日之間所謂的結構性矛盾,主要包括釣魚島主權歸屬爭議、台灣問題和歷史問題,而海洋問題作為日本國家安全的考量近年成為新的負面結構性要素。這些結構性矛盾,猶如病灶一般,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發作。最後,中日之間最大的問題,還是如楊潔篪國務委員和王毅外長反復強調的,即日本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崛起,出現了認知上的誤區。

  由於以上原因,所以當新冠疫情發生後,美國向中國甩鍋,日本認為打壓中國的機會來了。日本的電視、報紙等媒體都一再播放、刊登關於中國疫情的負面報導。現在是信息時代,國民情緒受到大眾媒體的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日關係有反復,以及由於缺少直接交流的機會,國民好感度創新低,都在所難免。

  再如海洋問題,日本學者在與我們交流時表示,在疫情之下,中俄聯合艦隊在日本周邊海域巡航游弋,給日本國民以直接性的很大刺激,產生一種威脅已經到家門口了的感覺,這也是國民感情陷入谷底的直接原因。我們的回答則是,近年日美強化同盟關係,給地區安全帶來威脅。中俄此舉,不過是反應性應對之舉。日美祗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才能避免被反噬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