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模式”既有世界性也具中國性

http://www.CRNTT.com   2008-11-25 10:50:06  


“摸著石頭過河”最終成就了“中國模式”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今天發表評論文章:“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甚麼”?作者認爲,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同時期其含義是不一樣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深刻的影響。“中國模式”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中國性,而事實表明“中國模式”對於發展中國家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全文如下: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從國際環境的變化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既然和國際環境分不開,那麼也自然對國際社會具有深刻的影響。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開放”就是對外的開放,“開放”表明中國的改革一開始就是世界發展經驗的組成部分。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一開始,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懷并不亞於中國社會本身對此的關懷。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意味著什麼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其含義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從西方世界的一些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話語變遷中看出。

  早期在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西方社會對中國一片歡迎,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會使得中國會很快演變成為另一個西方式國家。但當他們最終意識到中國不可能成為另外一個“他們”的時候,西方就從90年代初開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國威脅論”,從“中國軍事威脅論”到“中國經濟威脅論”再到“中國政治不確定論”等等,循環反複,從未間斷過。

  當然,跟隨著各種威脅論的是各種應付中國的策論,“圍堵”、“遏制”、“抗衡”、“對衝”和“接觸”,等等,不一而足。到了他們意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遏制和圍堵,意識到中國事實上已經崛起的時候,西方又有了“大國責任論”和“利益相關者”論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