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30年30人”評選 精英現象應關注

http://www.CRNTT.com   2008-12-05 15:00:57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訊/紅網今天登出胡印斌的評論文章,題目是“改革開放30年30人,個個是精英”。文章引述社會學家孫立平的言語“新時期精英的形成是伴隨改革開放和由此導致的社會轉型而來,而在社會結構定型化的過程中,精英中不同部分所結成的聯盟關系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文章内容如下

  忙碌了半年多的“30年30人”評選活動終於有了正果,那些被認定影響了歷史的30個大塊頭露出真容。11月30日,“30年30人”評選頒獎晚會在京舉行。 

  主辦方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熱情評價說,“他們的核心價值是‘改革、創新、奮進、圖強’;他們是改革開放30年來偉大祖國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縮影和寫照,使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更加清晰可鑒。”
  
  他們都是誰呢?袁隆平、杜潤生、吳敬璉、厲以寧、柳傳志、於光遠、袁庚、張瑞敏、吳仁寶、王蒙、張藝謀、林毅夫、高尚全、鄧亞萍、鐘南山、陳錫文、江平、李銳、仇和、季羨林、王石、劉永好、魯冠球、任正非、馬雲、龍永圖、王大珩、李灝、張海迪、鄭必堅。
  
  30個名字,可謂星光熠熠,與日月同輝,令山川失色。參與和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出台、制度建設者,有之;地方和部門領導有之;學界泰鬥、知識精英有之;企業家有之……一個短短的名單,涵蓋的卻是中國當下經濟社會運作的樞機所在。
  
  其實,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精英。而且,當“30年30人”這樣的評選活動費心費力地把他們擱在一起審視的時候,你才終於發現,他們早已像社會學家孫立平說的那樣,結成了精英聯盟。孫立平說:“新時期精英的形成是伴隨改革開放和由此導致的社會轉型而來,而在社會結構定型化的過程中,精英中不同部分所結成的聯盟關系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
  
  他詳細分析了這個結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下的幾個因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80年代末開始形成的‘穩定話語’,形成了經濟精英與政治精英聯盟的基礎。第二,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地方和基層的層面上,經濟精英與政治精英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此後,在‘下海’過程中,一些官員或有極強官方背景的人變為商人,促進了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親和性。第三,新保守主義的形成,則標志著一部分知識分子對這個聯盟的加入。實際上,後來由於政府的政策取向等原因,自由主義(主要是經濟學中的自由主義)以更大的規模加入了這個聯盟。”(見孫立平:《社會結構定型與精英寡頭統治的初步凸現》金羊網12月1日)
  
  以孫教授的論斷反觀30人名單,或者說,把審視的目光延伸到這個評選活動同時推出的“30名經濟人物”、“30名社會人物”和“30名農村人物”,你會真的感嘆理論與現實結合的竟如此磨磚對縫,簡直就是妙不可言。理論與現實,哪個比哪個更靠前?或者說,二者的結合如此緊密,并無先後之分。
  
  我并無品藻人物的靜處閑心,平心而論,上述袞袞諸公,平素也曾贏得我滔滔如大江一般的尊敬。我只是覺得,在這樣一個利益分殊如此嚴重的歷史關節點上,這樣一份“精英開會”的大名單,到底是炫耀的成分大一些呢?還是繼續引領改革服務民生的成分大一些?或者換一種說法,到底是將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偉大變化歸功於部分精英呢?還是承認大多數民衆在這場舉世罕有的社會實驗中的力量呢?這個問題恐怕并不難回答。
  
  即以精英平時常掛在嘴邊的“程序正義”而言,堂皇一個改革開放30年30人名單,怎麼能開列成只見大王不見小鬼的局面呢?天才固然能够在歷史上起到力挽狂瀾的偉大作用,但是若不是民心所向、若不是改革者的改革行為契合了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區區若幹精英能有什麼作為?古往今來,大浪淘沙,我們國家湧現的精英還少嗎?
  
  我們的社會上總有那麼一些人過分誇大或者沉溺於一己或者一小部分人做出的那一點貢獻,天真的以為真的是自己改變了國家改變了世界,此種虛妄的極端便是所謂“精英的傲慢”,具體表現,孫立平先生有精彩的描述,抄來一粲:“當房地產商說,我們是給富人蓋房子而不是給窮人蓋房子的時候;當北京的出租車公司所有者說,換什麼樣的車型是我們公司的事情與消費者無關的時候;當有知識精英說普通老百姓反對我的觀點恰好說明我正確的時候,我們既可以體會到精英的霸道與專橫,也可以體會到精英與大衆的裂痕在加深。”
  
  須知,當精英依然代言廣大民衆利益的時候,他們固然走在民衆前頭,反之則會遭到毫不猶豫的唾棄。僅僅判為“精英與大衆的裂痕”,還算是客氣的了。江山代有精英出,大不了,再選出或者在實踐中湧現出一些能够代言自己聲音的精英來!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