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改革開放30年:物質生活進入品牌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9:58:57  


 
  事實上,王海山和父親的選擇,恰與很多日後成功的企業的發展史相一致——最初依靠流通賺錢的原始時代已經過去,附加技術、附加不一樣的服務、附加與衆不同的品牌,超越周圍的競爭者,幾乎是勝利者惟一的選擇。 

品牌的影響 

  1992年,經歷了大約8年多的積澱後,品牌這個詞,才全面地介入中國社會。 

  當年3月,一篇《東方風來滿眼春》的長篇通訊在《深圳特區報》刊發。文中,鄧小平在第二次南巡中,提出了自己對中國制造的理解:“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出我們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 

  言論一出,仿佛是一夜之間,很多媒體和企業開始反思自己的同質、低價之路。品牌、商標這些詞語頻繁出現在各大報紙上。此前,民間亦有討論,但從未活躍到這種程度。 

  前一年7月,於澤輝從北京大學畢業,分到北京市工商局商標廣告處工作。1992年年初,度過了最初的實習期後,美國瑪氏公司指責國內廠商侵犯其商標的控告信,擺上了他和同事的案頭。 

  1992年,對服裝格外敏感的小姑娘曉雪已經大學畢業,成了嘉禾影業的一名職員。工作第一年,在香港LV店,她花了兩個月的工資(大概4000元左右)買了一個小包。 

  1992 年,也是一個分界綫。這一年之前,曉雪這樣的人還需要去香港購買國際品牌。這一年之後,國際奢侈品的廠商們嗅到了中國市場的新氣象,開始陸續搶灘:當年6 月,燕莎友誼商城在一片麥田中落成。開業伊始,標價15萬元的勞力士、近萬元的鋼筆究竟賣給誰,成了報紙公開討論了很長時間的話題。 

  討論歸討論,價格更高的國際品牌陸續進入中國:LouisVuitton當年在王府飯店開設了第一家店鋪;一貫比鄰而居的國際大牌Gucci、 Hermes、Armani們,還有另外那些新奇的、難以發音的LOGO,以令人吃驚的價格標簽,輪番衝擊著大衆的眼睛。 

  與之前進入中國人視野的皮爾卡丹、夢特嬌相比,很多人發現,這才是真正的大牌登場。電影《大腕》中的一段台詞,巧妙地反映了這一幕,讓很多人在電影院中會心一笑:“所謂成功人士,就是不買對的,只買貴的。” 

  在國內,大約在同一時間,王瀛再一次覺得不妙——欖杆市大街上,出現了很多同行,他叫栗子王,對方叫“栗子大王”、“正宗栗子王”、“栗子皇”。“都是認識的人。說了,對方也不聽。憑什麼你叫得,我就叫不得。”王瀛說。 

  已是北京商標事務所副所長的於澤輝撰文分析稱:1992年前後,是國際品牌高歌猛進的時代,也是國內品牌(商標)諸侯混戰的時代。 

  面對衆多面目相似的品牌,消費者陷入選擇之困,生產者則在自相殘殺中一同沉淪。 

  發現適合自己的品牌,成了中國消費者必備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則是生產者惟一的選擇。 

  1996年,每隔兩個月,68歲的王瀛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工商局,要求制止鄰居們的不正當競爭。大約1年後,依靠坐在負責人辦公室不走的非常規手段,王瀛拿到了第一張個體工商戶注册商標的表格,給自己注册了一個叫做“王老頭”的糖炒栗子商標。 

  一種崇拜 

  2000年,曉雪改行,出任《ilook》雜志的編輯總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