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報業30年:從宣傳回歸新聞

http://www.CRNTT.com   2008-12-12 00:08:10  


  中評社北京12月12日訊/經歷“文革”浩劫後,中國媒體不僅充當“喉舌”,還要做黨和人民的“耳目”。30年來,媒體逐步從宣傳回歸新聞,接受市場的殘酷檢驗。

  《人民日報》的黃金歲月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期,中國最好看的報紙是中央大報,它們占據了幾乎全部的新聞資源。在披露信息的及時、準確、全面方面,地方黨報是沒法與之相提並論的。而除了這些機關報,中國當時還沒有其他類型的報紙。

  1978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天安門事件真相——把“四人幫”利用〈人民日報〉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在當時的副總編輯胡績偉、王若水、秦川等人的布置下,《人民日報》對天安門事件的調查在兩年前就悄悄開始了,一年之後,事實基本查清,但直到1978年清明節,《人民日報》編選的天安門詩選專版,仍被中共中央分管意識形態的副主席汪東興叫停。

  儘管“轉身”步履艱難,儘管還帶有宣傳的痕跡,各行各業的風貌仍然全方位地展現出來。單看標題就知道:《鄂倫春山區開辦列車商店》、《上海保溫瓶行業開展勞動競賽 消耗降低 產量大增》、《如何解決“抓藥難”的問題》、《群衆為什麼買不到生薑》、《不可小看小商品》、《全國煙葉、黃麻、紅麻收購量創歷史最少水平》……

  空洞的宣傳和頌揚性的報道少了,遵循新聞規律的報道多了起來。曾在《人民日報》做過多年記者的祝華新,2006年在其博客上撰寫《人民日報,叫聲同志太沉重》。據他回憶,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每篇重磅文章的背後都有一系列複雜的博弈。在這些博弈中,作為黨報老大的《人民日報》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無愧於中國第一大報的稱號。它像一只報春的燕子,第一時間傳遞出改革的消息。

  1980年代的《人民日報》,發行量創歷史地達到了600萬份。

  中青報:抓青年關心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是1978年的10月7日複刊的。它從一開始就將青年關心的問題作為報道的重點

  複刊號的《中國青年報》有一篇篇幅不大,但卻格外引人注目的新聞《成都認真清理幹部子女檔案》,因為父母問題而被打入另册的青年人命運開始有了轉機。與這篇新聞配發的是四川達縣一中幾個十幾歲的學生寄來的“青年來信”,問中青報的編輯怎麼看“出身問題”。編輯回信說:“家庭出身根據一個青年在取得獨立的經濟地位以前撫養人的職業來定。家庭出身不該沿襲。各個家庭的經濟政治狀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在革命大變動時期更如此。”——今天看來這是常識,當年這是福音。

  1978年10月2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李振宇被中科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的事跡。李振宇只上過初一,業餘自學植物分類學十餘年。當時,“自學”是一個讓多少青年人熱血沸騰的字眼。

  短短三四年時間,《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就從複刊時的100萬份驟升到300萬份。

  《中國日報》:刊登普通人的大照片

  1980年創辦的《中國日報》,主持版式設計和圖片新聞編輯的是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畢業的常務副總編輯馮錫良。

  馮錫良對於圖片新聞的設想,讓部隊報道員出身、習慣了宣傳口徑的攝影記者王文瀾聞所未聞,“老馮說,報紙要用大照片。我心想,毛主席像你用多大都沒關係。但他又說,還得要普通人的大照片,要把普通人生活細節的照片當作新聞,放在頭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