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政大校長:兩岸大開放要預作准備

http://www.CRNTT.com   2009-01-13 00:15:26  


 
    給台灣中小企業的三個建議

  我想給台灣的中小企業三個建議,就是在這樣的轉型中間,創新是關鍵。如果大家同意我的前提推論的話,有三種創新的類型是值得大家去努力的:

  第一類創新是改善型創新,而不是一個基礎型創新。不是去發現基因、改造基因,然後去做一個偉大的藥。那種基礎型的創新我覺得短時間會停下來,但是改善型創新我覺得應該是要去努力的。

  第二種創新是生活型的創新。就是當我們重新回到區域經濟以後,我們可能不會再有大幅度的消費,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品質改善的動力,一定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你能夠在生活上有小的改善,對大家來講其實更幸福。

  第三個創新就是在地型的創新。在地型的創新就是把我們居住的環境當作一個社區,在這個小的社區面,可以是一個小的創新系統。過去日本和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現在很多地方在推區域型的觀光文化,或者是生產產業的重新鏈接,這樣的創新在未來的十年面,可能會成為主軸。

  這些方面對中小企業來講是有機會的,比較容易去實現。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今天的環境是他們所處的位置,要比以前好一點。以前他們要與大企業比賽,是太辛苦了。但是回到這樣的立足點,十個人、二十個人就可以做很多事了。這是我粗淺的觀察。

  中評訪問團: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您覺得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甚麼問題?對馬政府提出的“在任內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以及發展兩岸教育學術交流的相關政策,您有甚麼樣的建言?

  吳思華:我想,不管從經濟、文化或學術哪一個層面來看,任何一個地區的相互交流,都是有助於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的。這已經成為大家的一個基本共識。所以從2008年5月到現在的這段時間,兩岸交流得越來越頻繁。

  我2008年9月份到廈門大學參加兩岸大學校長會議,且定下來兩年後由政大舉辦下一屆兩岸大學校長會議。我相信這一類的交流,一定會使兩岸的學術交流有更大的突破。

  但是在實務的推動上面,有幾件事情是我們一定要面對的。第一是在交流的過程中間,必須能夠重新建立一個彼此之間得以互信的共同標準。兩岸大學會有更多的交流,但是實際的交流開始後,就會有各種的認證問題出現。比如說學分的認證、學歷的認證、教學的認證。如果我們要讓交流更順暢,我們就必須讓大家共同信賴的認證系統,能夠建立起來。

  我在廈門大學的時候,也跟他們分享說,如果看歐盟的經驗,教育問題最後是靠教育機構自己去解決,而不是靠政府部門強力推動或者是強迫推動,承認這個,不承認那個。歐盟最後的經驗,就是大學的群體,由大學自己相互談。如果相互承認,專業的基礎是甚麼?標準是甚麼?如果我們是在這個層次上討論的話,大家會進一步,因為大家會互相要求或者互相學習。

  歐盟現在開始規範甚麼叫做“一學分”,就是修一學分到底代表甚麼。歐盟最近有一個文件就是說,修一學分就是要上滿十八小時的課,同時學生每週有兩小時以上的課外自習,這才叫做一學分。所以我跟同學說,不要以為來上課就可以了,如果你們在家裏不讀書,根本沒有去準備的話,從歐盟的觀點看根本就不成為一學分。因為你沒有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就是說,專業的問題,應該用專業的系統來相互學習,來訂立一個共同的規範。這樣我們就會在每一個領域建立專業的標準,經過大家的互相激盪以後,一定會不斷進步。從長期交流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