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方大旱警示我們需要償還欠賬

http://www.CRNTT.com   2009-02-06 08:04:17  


 
  縱觀我國經濟史,會發現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農業史,一部農業史就是一部農田水利史。秦朝之所以一強獨大,兼并六國,離不開雄厚的關中經濟,而經濟的強勢離不開大興農田水利,司馬遷評價當時關中鄭國渠時這樣說:“渠就,……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蜀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惠及當地兩千年,天府之國的富庶一度與此息息相關;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至於歷朝歷代各種河渠水利的建設,更是扼住了防洪抗旱的咽喉,成為沃野千裡、走出靠天吃飯模式的關鍵措施。如此,建國後,共和國投入巨資興修水利,一為提升抗災能力,二為馴服災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高達200億投入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

  可是,在很長的時間裡,GDP成為重中之重,立竿見影的效益成為投資首選,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偏少、融資乏力、欠債很多,所以,一旦發生旱情,很多地方的水利設施不是病險危重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臨時救急、事倍功半。針對此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就指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江西省幾年前在遭遇一次大旱後,當地一受災城市副市長就深刻反思:“大旱災暴露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欠賬太多”,而當地一位副縣長更坦承:“如果水庫狀況良好,汛期蓄足水,幹旱時農民生產生活就容易多了。”

  這就是反觀歷史後探尋的一種經驗與教訓,這就是旱災之後的一種應有反思。尤其在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兩工後,資金投入不足更成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制約因素。水利基礎設施在大澇時是抗洪的“防火墻”,在大旱時是抗旱的“及時雨”,在生態環境恢複、自然氣候條件改善之前,水利基礎設施無疑是經得起考驗的人類智慧的結晶,畢竟,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的今天,大量的“靠天吃飯”“看雨量收”是對科學與智慧的一種諷刺。

  在中央一號文件剛剛公布之際,這場大旱對“三農”提出更嚴苛的要求,必須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必須從防患於未然的歷史智慧中,償還歷史的欠賬,償還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欠賬,償還對環境的欠賬,償還對祖先智慧矢志不渝傳承的欠賬,大大提升人類自身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民衆的福祉。   (作者馬九器,資深評論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