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龔鵬程:儒學復興 頗多亂象

http://www.CRNTT.com   2009-02-10 07:44:40  


 
  王魯湘:那我就有逆反心理了。 

  龔鵬程:孔子、孟子裡面主要講的經意我不記得,我可能只要去背誦它裡面的一些雞零狗碎的一些知識,把它知識化,把它變成一種考試,這樣處理起來的話,它可能就會造成很多人反而會覺得這個東西變成我一個學習上的壓力。所以就說,讓儒學變成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它有利有弊。也有一些人,因為他附和,比如說很多做三民主義研究的人,那麼他就附和,講孔孟。孔孟學會裡面的很多專家,他都是講三民主義的,講政治學的政治教官,他來講這些東西。這樣還有党國的一些大佬,那麼他們用他們的粗淺的一種社會學的知識,或者粗淺的一種行政上的一個閱歷,他們就覺得他們可以來主持孔孟學說的傳揚,主持這孔孟的學術研究,那這個當然會造成我們一些覺得不太滿意的地方。不過總體說來,就是在那個階段裡面,還是通過這個教育系統幫助了大部分臺灣的年輕人,他有一個機會,能夠去認識孔孟儒家的這些學說。 

  王魯湘:那麼推崇國學,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現過,那麼您認為這一撥,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期,來的這樣一種國學熱,你對它的這個起來的這個背景,你有什麼樣的評價? 

  龔鵬程:我想是這樣,第一就是說總體環境跟90年代以前是很不相同的。第一整個中國現在所謂中國崛起,那麼在這個時候,那中國人他面對世界的時候,事實上比較有底氣了。凡是人在窮困的時候,基本的反應都是一定怨天恨地罵爹娘,可是人一旦發達以後,人不同了,人要建宗祠,要修族譜,光宗耀祖。 

  王魯湘:對祖宗開始有感恩之情了。 

  龔鵬程:這是一個基本的大的社會心理背景,基本的環境。第二在這個全球化時代裡面,就特別產生文化身份認同上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這個文化,應該有一些。 

  王魯湘:必須具有的最最基本的東西。 

  龔鵬程:基本的認識。那我覺得在這一類的心理,普遍地產生在各個階層裡面,他多少都有這樣一個心理,所以整個儒學復興的這個契機,或者說它的這個動勢。 

  王魯湘:動力。 

  龔鵬程:動能,它並不是像過去發一個政令下來,然後由上往下,它產生自一個社會的總體的心理動能。 

  王魯湘:好,下面我們歡迎龔鵬程教授給我們進行演講,他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儒學復興時代的隱憂》。 

  儒學其實有點像我們存活的空氣一樣 

  龔鵬程:各位朋友,今天非常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來報告這個題目。我是一個在臺灣出生的江西人,我們在臺灣的政治歸類裡面就叫臺灣的外省人,算是大陸人,但是我們又在臺灣出生,那在大陸叫我們是臺灣人,非常特別的這樣一個身份,當然也就會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觀察的視角。

  在我生活的臺灣的這個社會,原來就有了比較深厚的儒學的、儒家文化的傳統,我們不要以為臺灣孤懸海外,它非常晚才開發,而且中間又經過日本統治50年,那麼它跟整個中國的文化的大傳統它是非常隔閡的,其實不然。為什麼呢?因為鄭成功到了臺灣以後,他的當時的雄心就是要一縷忠心嘛,所以他要用他的力量重新旋乾轉坤,當然最後壯志未酬,但是他留在臺灣的,在臺灣跟著鄭成功到臺灣去的,有非常多的文化人。他們在臺灣,他就保持著一個中原文化傳統正脈在臺灣的一種特別的心理。雖然後來清朝取得臺灣以後,開始經營臺灣,因為臺灣孤懸海外,同時當時又是最後收進清朝版圖的一個地區,所以他們在這個地方的文教的經營會特別地用心。即使是日本在統治臺灣時期,他派到臺灣來的總督,每一個總督都是漢文非常好的。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裡面,就整個儒學它其實實際上有點像我們存活的空氣一樣,它很自然地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