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臺灣政論節目 社會越亂越受歡迎

http://www.CRNTT.com   2009-02-16 17:46:57  


 
           取暖、發洩、強化認同

  “什麼!政論節目是療癒系商品?怎麼可能!它不是製造對立的台灣亂源嗎?”聽到政論節目具備療癒功能,不少人的心中可能會浮起這樣的疑問。

  台灣少數對“療癒經濟”頗有研究的學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解釋,政論節目的主持人和名嘴,除了提供新聞事件的意見評析和觀察,也“代替”觀眾抒發對政局及政治人物的不滿和失落感,因此才會讓人看得心有戚戚、欲罷不能。

  他分析,檯面上比較走紅的名嘴,上電視時常都是手舞足蹈、咬牙切齒的激情演出,再配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就算觀眾不見得全然認同這些說法,起碼他‘演’得很認真,你也看得很過癮,”黃振家說。

  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也認為,“call-in”型態的政論節目,具備“集體心理治療”的效果應是肯定的,因為台灣政論節目藍綠分眾的態勢相當明顯,挺藍的民眾看《大話新聞》或綠選民看《2100》,可能看沒幾分鐘就會想反駁痛罵或自覺無趣而轉台,但若是看到與自己立場接近、在“修理”敵營的節目,就會因同仇敵慨而覺得特別好看。

  “政治生活是台灣民眾很重要的一部分,收看這些節目,會讓人覺得自己對政治的看法並不是少數,亦有強化認同的效果,”羅致政分析。

           抒解不滿或更焦慮? 

  對部分觀眾來說,政論節目或許可以具備心理治療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原本就已經對政治過度熱中的深藍或深綠選民,每天收看這些主持人、名嘴在政論節目中真假參半的激情演出,卻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焦慮。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就指出,臨床上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的病人,常會不自覺地去“尋找”讓自己煩惱的來源,結果反而讓自己更不安。

   他表示,焦慮就是一種過度思考,常感焦慮的人,習慣去過度在乎不必要的細節瑣事,因此對政治有焦慮感的民眾,特別愛看政論節目,希望能藉此“掌握所有資訊”。只是當他們看完這些灑狗血、爆八卦,把台灣現況講得很糟的節目,心情往往變得更差,反而更加焦慮。

  “所以每逢大選或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精神科的病患就會變多。很多焦慮症、憂鬱症的患者在看完節目後,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以精神科醫師的立場,我反倒覺得,政論節目是‘反療癒’的,”潘建志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