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故宮:一個甲子的重逢

http://www.CRNTT.com   2009-03-02 08:59:53  


 
  縱深

  國寶旅程再成熱門話題

  “兩岸故宮”一朝握手,當年國寶輾轉於戰火之中的滄桑一頁也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當年的故宮文物是怎樣輾轉運到台灣的?近兩萬箱計百萬件文物從北京到上海、南京、陝西、四川,歷經十幾年,行程幾萬裡,又是怎樣躲過了幾乎燃遍整個中華大地的烽火?

  2008年,這些事件的親歷者那志良先生撰寫的《我與故宮五十年》一書在內地出版,詳細回憶了故宮文物南遷的過程,揭開了一段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國寶秘聞,描繪了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時代大背景下的遭際。

  那志良先生1924年加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經歷了故宮博物院成立、文物南遷、文物精品運台等各個重要時期,是故宮歷史的重要見證人。“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那志良隨著南遷文物在中國大地上顛沛流離,四處躲避戰火的侵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命尚且朝不保夕,這批文物卻幾乎無一受損,堪稱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跡。

  防火、防潮、防白蟻,這些嬌貴的文物給當年的工作人員出了不少難題,最困難的是,轉運文物往往還冒著生命的危險。那志良回憶說,抗日戰爭爆發後,文物像逃難一樣向後方撤退,每到一個地方,往往剛剛安頓下來不久,又接到命令繼續後撤。尤其是在南京搶運,由於人手不足,工作人員都沒有一定的工作時間,只要聽說有了船,或是有了車皮,便不分晝夜地馬上裝運。“他們沒有時間吃飯,只能用面包充饑。在庫房工作的,遇有警報來臨,還可以進入山洞躲避,在碼頭上、車站上,裝車船的人,便只有在車子下面,破屋檐下,躲避一時,警報過去,馬上續裝。”火車、汽車、輪船,為了運載這些文物,幾乎當時能用上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由於戰時很多道路狀況不好,還難免遇到意外。有一次,一輛裝著古物的車經過綿陽附近的一座便橋時,司機不慎,車翻了下去,但幸運的是,這個便橋搭得不高,車只是翻下去,震動不大,箱子未壞,而且冬季河水甚少,翻車的地方沒有水,更重要的是,這批箱子裡恰巧裝的是文獻館的檔案和圖書館的書籍,不怕震動。後來有人說,文物是有靈的,炸彈炸不到它,每次都是在文物運走之後,那個地方被炸,甚至翻了車,也毀不到它。

  全國解放前夕,故宮博物院被令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台灣。這些文物先被暫存在台中,後運往台北。1965年正式落戶在台北近郊新建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直至今日,故宮文物仍是一璧兩分,60年中,北京故宮的文物曾多次在台灣多個地方展覽,但台北故宮博物院從未展出過北京故宮文物。“兩岸故宮”的研究人員雖然經常在學術活動中見面、交流,但“兩岸故宮”第一次正式的直接交流合作,直到2009年才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