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應在磨合中融匯中文簡繁體

http://www.CRNTT.com   2009-04-19 12:04:27  


簡繁體的融匯,需要時間,也應有一定的標準。
  中評社香港4月19日訊/《大公報》今天登出余劍鋒的文章“簡繁體字在磨合中融匯”。作者認爲:“在香港推行簡體字實屬不必要,效果只會像要求內地將簡改繁一樣,不但對市民造成不便,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衝擊。香港與內地的交流活動頻繁,“識簡寫繁”應作為最基本的要求,而隨著不少內地學童進入香港而帶來的簡體字衝擊波,令香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受到影響而有所收穫。其實,配合內地學者提倡的‘識繁寫簡’,中國文字不論繁簡,就能為所有中國人所掌握。”文章内容如下: 

  對於中文文字恢復繁體寫法,社會向有討論,北京兩會期間也有政協委員以提案方式提出來,但相信內地不會改變目前使用簡體字做法恢復繁體字,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經過數十年使用,不止一代人對繁體字已經生疏,要強行改過來代價十分大,二是簡體字的確有方便書寫的特點,歷史上的書法家筆下也有不少簡體字。然而,對於一些的確簡過了頭的字,糾正已成必行,也是對當年文字改革走得過快而沒有注意到對中國五千多年文化造成傷害的一種糾正。

           內地“復繁”代價太大 

  有人情緒化地指責內地文字改革不負責任,事實上並非如此,國務院1977年取消第二批簡化漢字就可以說明問題。第二批簡化漢字由於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被取消,而不推行漢字拉丁化也說明對漢字的重視和尊重。不過,在目前內地推行簡體字已數十年的情況下,要強制恢復使用繁體漢字,除了代價太大,還有實際上很難做到的困難。第一,全國十三多億人要重新學習繁體字不易行得通,即使以行政命令也未必可以令已習慣了寫簡體字的人花力氣便能全面改過來。第二,文字改革再回頭放在恢復繁體字上,給面對迅猛資訊革命衝擊的青年一代造成無謂壓力,得不償失。第三,聯合國已將簡體字作為中文標準範體,改回繁體字不但需要重新備案,而且容易對中國文字產生反覆多變的質疑,令某些對中國文化“另眼相看”的人有機可乘。 

  不過,第一批簡化漢字的確也有不少需要改正的字。最近有消息,教育部會對漢字進行規範調整,而且已進入行政程序,其中的一個特點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漢字重新定位,糾正確實容易出錯或造成理解失誤的情況。具體而言,有三種簡化過頭的情況已被重視:一,同音替代。譬如干犯、乾(干)淨、幹(干)部、主幹(干),都用同一個“干”字就顯得過於簡單,不利理解。二,符號代替。像鄧字的又部,燈字的丁部,在繁體字中都是登,簡化之後,反而成了三個字,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同樣不利理解。三、草書楷化。一些簡化字是用草書代替正楷,但問題就發生在草書與楷書有很多地方不協調,失去說服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