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文藝電影 能否再現光芒

http://www.CRNTT.com   2009-05-10 09:37:14  


 
          “武強文弱”難摘“最佳”

  再看其他幾部。《赤壁》是吳宇森導演的大片,根據原著的故事大架構拍攝,但人物對白什麼的,早就跳出《三國演義》很遠。其特點是大場面、大製作,搬出千軍萬馬,以顯示出一種大氣魄。此乃吳宇森野心之作。在他心目中,根本不是什麼“要絕對忠實於原著”,而是要證明“我們中國人也可以拍出中國版的《木馬屠城記》!”因此,如此大片,要說有什麼創意的話,那就是那些有人有馬有各種不同機械、兵器和陣式的戰場大場面了。《三國演義》不是中華文化中的唯一,卻是其中之一,書中的英雄人物早就名聞遐邇。看來,要在國際上揚威不可能靠缺少戲碼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而只能靠《赤壁》這類大片。《赤壁》如照足原著的風格,語言半文半白,或會影響其賣座;對白因此改為現代化,卻失之於太俗,總之沒有拿捏得好。武戲強而文戲弱,是香港動作片普遍的毛病。

  再看《証人》。本片給予張家輝充分發揮演技的大空間,果然他十分珍惜,大熱勝出,成為第二十八屆最熱辣辣的影帝。《証人》基本上屬於警匪片,這類片是香港電影界的拿手好戲,世界其他地方不能望其項背。然而,動作片其優勢在動作,較難成為最佳電影以及難於產生影帝已成為它的宿命。因此,張家輝以飾演半好半壞的亡命徒而獲獎可謂十分罕見,也是一次“險著”。《証人》不能獲最佳電影也必與“武強文弱”有關。雖然劇本的設計不錯,三方人物均因一次偶然事件而發生恩怨交錯的關係,形成了一種叫人喘不過氣來的劇力。如果文戲再加強,誰敢說沒有問鼎最佳電影的可能呢?《天水圍的日與夜》失之於“小”而“靜”,《赤壁》失之於“大”而“武”,《証人》失之於“快”而“文”弱,都是難於成為最佳的致命傷。

           文藝作品今不如昔

  似乎只有《葉問》成了一枝獨秀,最富有冠軍相矣。是的,電影落畫之後,DVD上市,就見在眾多影碟舖前熱播,吸引了行人。那一場葉問師傅與日本軍官的擂台比武,打得精采,打得燦爛,吸引了中國內地同胞入場看全套,也在預料之中。《葉問》所有細獎都沒獲得,獨得一個最主要的最佳電影,似乎說明它各方面比較平均。它的勝出,除了其他三部被“類型”所限制外,還在於《葉問》的故事架構較為完整,比諸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多了一份人物性格的刻畫,多了一份民族意識的強化,多了人情味,少了血腥氣。那幾場面對日人的對抗和對打,不難泛起中國人對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侵華的集體回憶。《葉問》集武打、人情、民族意識等等元素於一身,將故事拍得好看,成了觀眾的至愛,其獲最佳電影,誠是十分合理的。

  香港的功夫片舉世聞名,好幾個武術宗派都因電影而發揚光大,其實還可發掘不少材料,拍成好看而有世界影響的片子。香港的文藝片則大大不如日、韓。如果我們仔細回顧近二十年來日、韓的文藝片,恐會大吃一驚:人家已出好幾個大師(文藝),香港呢?有是有,卻似乎今不如昔吧!我們期盼香港影圈百花齊放,文藝電影能再閃現光芒,出現經典之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