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際糧價再暴漲 潛在通脹危險之源

http://www.CRNTT.com   2009-06-25 10:16:35  


 
  二、全球增發貨幣可能引發的通脹主要是“資產型通脹”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貨幣相對於資產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而不是CPI,居民消費價格)來說實際上發生了極為嚴重的通貨緊縮,即幣值大幅升值。美國道瓊斯指數從2007年10月11日14198點的歷史高位下跌至2009年3月2日的最低點6763點,跌幅達52.37%;香港恒生指數從2007年12月14日的31638點下跌至2008年10月27日的最低點10676點,跌幅達66.26%;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2008年7月11日的最高價每桶147美元下跌至2009年1月14日的最低點每桶36美元,跌幅達75.51%! 

  本次危機的本質並非是資產價格下跌,而是錢本身變得太貴了。在一定意義上說,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實際就是一次貨幣危機。全球貨幣體系相對於股市、債市、匯市、期市、油市以至樓市的價格體系來說出現了嚴重失序。目前各國央行增發貨幣的實際目標,不過是糾正這些市場中價格暴跌下的貨幣過度升值。 

  如果說當前一些國家的貨幣增發將導致通脹,那麼與此前的相對於居民消費價格來說的幣值縮水不同,這是一種特殊的“資產型通脹”。這種資產型通脹是必要、必須和迫切的。沒有這樣一個“矯枉”,全球的投資者就將面對沒頂之災。在產權高度市場化的發達國家,由於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從而企業的總資產大幅縮水,不僅股權持有人的財富在迅速“蒸發”,更為嚴重的是,企業負債率的急劇上升,導致債權持有人的風險也在急劇增加。如果這種“資產縮水而債務不縮水”的矛盾繼續趨於激化,全球大企業中,美國“通用汽車”式的因資不抵債破產或被迫進行債務重組的案例就將層出不窮。國際大資本就得重新“洗牌”。由此一來,不僅世界經濟復甦將更加遙遙無期,而且全世界的政府財政都得被這樣一個“陷阱”拖垮。 

  三、防止過剩生產能力膨脹需要財政政策配合 

  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使“保增長”的短期政策與調整產業結構、防止過剩生產能力膨脹的中期目標相結合,關鍵不在於收緊貨幣政策,而在於財政政策,特別是與產業政策相結合的中期財政政策應有更大的作為。 

  國際上有成功經驗可循。在上世紀整個70年代,日本面對的是1971年美國放棄“金本位”的“新經濟政策”和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制”解體引發的日元持續大幅升值,是1973年和1979年兩次世界石油危機引發的能源價格暴漲和世界經濟衰退。但日本不僅沒有因此陷入停滯,反而實現了加速經濟趕超,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型態升級到高加工度型態和資源節約型態,外向型經濟從價格競爭階段成功過渡到非價格競爭階段,一舉成長為世界經濟強國。在日本這一段的中期政策體系中,財政手段發揮了極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在重要基礎產業實行促進主體技術、工藝、設備換代更新的加速折舊政策;對淘汰過剩產能或技術壽命、經濟壽命已經完結的固定資產提供財政報廢補貼或政府收購(即產業退出政策);在競爭效益和規模效益中堅決選擇集中優先,對兼並、重組提供政策貼息的產權金融支持等。這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在應對本次危機的政策體系中認真研究和努力借鑒的。 

  在“保增長”中,貨幣政策只能保“量”、保速度、保擴張;而保“質”、保升級、保效益,要靠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投資行為的財政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