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二十年兩岸大局觀 馬英九變數不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9-05 00:17:34  


 
  經不足促政 

  馬英九上任立刻積極開展兩岸的經貿交往,也獲陸方的大力配合。 先經後政或先易後難固屬務實之舉,但政經之間並無發生學理上之必然關連;經濟和政治畢竟各有其範疇,二者當不可等號化之 。在有關“國家認同”的政治問題上,經濟方法或可有助於營造有利的環境,但絕無替代性;兩岸儘管在經濟方面愈走愈近,政治上卻依然可以漸行漸遠,甚或積重難返。何況“國家”的認同畢竟不能只言利而不及義,更不能只求同甘而不願共苦。 

  例如,歐盟當今局面之所以能經由始於關稅聯 盟繼而共同市場之經濟整合進程而成,若無政治上一致性的共識,必不可能。相反, WTO 同是經濟統合的架構,卻全無促進政治統合的作用。 

  因此,論兩岸之統合,單憑經濟必不足成事,政治才是最終依歸。正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兩岸的難題不能只靠便易的方式解決,實事求是,對症下藥,乃不二法門。 

  政治待協商 

  兩岸的政治協商又可從何談起?就台“主權”之堅持而論,馬英九有關“中華民國”的論述和李扁等之獨 台或台獨的主張其實是仿如一物之多面,台內部藍綠於此核心問題上的實際差異是相當有限。正因台方有此深植的“主權”觀,陸方的“一國兩制”方針過去在台一直欠缺市場,前景也難樂觀。 

  馬英九在台主政尚餘三或七年,對“中華民國主權”的主張當無退縮的可能。有別於香港,對台而言,“一國”與“兩制”是互不相容的概念,二者之間本存矛盾。何況陸方在“一國”層面上的高度專權,主導台方大局的主流政治勢力,不分藍綠,根本無望分權,自無絲毫誘因可言。 

  因此,除非陸方鬆化其“一國”之條件,承認“中華民國”的相當實體性,並協助提供台方最在意的國際空間及地位之保障,才有可能換取台方在“主權”上一定程度的妥協。老子“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辯証道理,恰適用於此。唯有如此,上述陸方的領土意識和台方的“主權”意識之衝突,才有可能化解,雙方才有可能在營造“國家認同”的政治工程上步入正軌。 

  另外,政治之所以要協商,在為求和平,離戰爭;和平則須以對方的意願為大前提。有鑑於台方對陸方根深蒂固的疏離心態,和平的方法當不必然、甚至是不會營造出統一的目標。例如兩德之所以能有和平又完整的統一,無非有賴東德對西德的全面臣服,實非當今兩岸情況可比。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三十年前提出的不變最高方針,但可變的是如何對之加以詮釋和付予執行的方法。總結此方針三十年來之未有進展,不容否認,其方法實有必要與時俱進。 

  再者,爭議必不因被擱置而除,反有可能因而更加複雜和深化。若僵局一邊不先讓步,另邊之反應必乃以拖待變。馬英九對“中華民國主權”的堅定立場既有來自綠營的壓力,也有他自發的因素,即便其連任後,可變的成數不大;則突破點即端看大陸胡溫後期、及隨後上任的50甚或60後的領導班子,能否在這政治問題上拿出大魄力來重新擘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