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章念馳:兩岸六十年 親歷滄桑變

http://www.CRNTT.com   2009-09-28 00:22:31  


兩岸關係60年:渡盡劫波,兄弟終須握手。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政府參事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十月號發表專文《兩岸關係六十年感言》。作者表示:“兩岸關係是與新中國誕生同日形成的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它經歷了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從和平對抗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正在逐步邁向統一。”“世事翻覆,白雲蒼狗。我有幸見證了新中國60年巨變,也有幸參與了兩岸關係60年巨變,深感祖國從辛亥革命到今日,終於找到了推翻舊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正確途徑,我作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實在是幸運的。”對於“這中間有許多經驗與教訓”作者以親身經歷概括了十二條重要體會。文章內容如下:

  六十年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這一年,我才七歲。這年5月27日,經過數日激戰而復歸平靜的清晨,祖母牽著我的小手,上街看到濕漉漉的街道兩旁睡著許許多多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戰士,祖母感慨地說:“這是正義之師啊”。這就是我對新中國的第一印象。

  從新中國誕生的這一天始,兩岸關係也就形成。中國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其後陸續產生了兩個主要政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這兩個黨在推翻軍閥統治時期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後經歷了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台灣形成隔海對峙,對抗不斷,相互指責對方為“蔣匪”與“共匪”,一場內戰依然沒有結束。在新中國宣佈誕生之時,毛澤東本沒有打算更改國號,因為這不是“中華民國”的消亡,而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的主權始終是完整,僅僅隔海而治,仍是兩個政府間的內戰延續。如今兩岸關係也走過了一個甲子,我也親自參與了這滄桑之變,有著諸多感受。

  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

  1949年後,大陸本欲一舉解放台灣,實現最終統一。但逾越台灣海峽,消滅國民黨殘軍,都是當時實力所不及,剛剛解放的廣袤大地,亟需休養生息。不久又發生了“抗美援朝”,1954年12月,美國因“韓戰”而與國民黨當局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台灣決議案》,明白無誤規定台灣和澎湖列島在受到大陸武力威脅時美軍有義務出兵干涉,明目張膽地將台灣納入美國軍事保護之中,讓我們解放台灣更增加了難度。台灣問題從一開始就夾雜著複雜的國際因素,而不單純是一個內政問題和兩岸問題。

  國民黨去台灣後經歷了“國民黨改造運動”,建立了“戒嚴體制”,又推行了“地方自治”,實行了“土地改革”,進行了“十大建設”,掀起了“本土化運動”,又開始推行了“民主化運動”,“黨外運動”與“台獨”也乘勢而興。台灣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下,經濟上抓緊與國際接軌,使台灣經濟躍入亞洲經濟“四小龍”之列,人均GDP達4000美元左右,而大陸人均GDP至“文革”結束仍不足200美元,擴大了兩岸經濟差距;政治上採取“漢賊不兩立”政策,強化“反共”意識,讓台灣廣大同胞經歷了日本五十年統治之後,又一次與祖國隔絕,讓他們的祖國意識更加空洞,加大了兩岸政治差距;外交上更加依賴美國和日本,即使美日與大陸建交後,台灣依附美日政策始終沒變。蔣經國治台期間創造了很高人氣,他清廉、勤奮、親民、愛台,開啟了“本土化”與“民主化”,啟用了“本土人士”治台,開放了兩岸探親。但他堅決拒絕“第三次國共合作”,他對大陸有很深成見,尤其對大陸的“階級鬥爭為綱”和“文革運動”,使兩岸和解失去了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