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論高校象牙塔的倒掉

http://www.CRNTT.com   2009-10-26 10:51:01  


纯洁的“象牙塔”渐渐變身“蛀蟲塔”走向倒掉
  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訊/《長江日報》今天刊登資深評論人葉昌金的文章“論高校象牙塔的倒掉”,作者認為,“高校被譽之以‘象牙塔’,據說是取其純潔之意。但以今日高校之腐敗頻發觀,因其變身‘蛀蟲塔’而正一步步走向倒掉,究其根源,即是“知識人”的自我墮落。它表明知識分子在現代文明進程中的角色缺失,對於社會公共道德利益守護無疑也是不小的損壞。若此,我們又怎麼能夠僅僅因高校腐敗分子被抓就只感到‘大快人心’,歡欣鼓舞呢?”文章內容如下:

  曾任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的弗雷德克.沃特金斯在其《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一書中曾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西方中古時代的教會與國家及其稍後的社會與政府這種二元結構下的法治理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發展途徑。因此,要評斷西方世界的成就,必須以這個理想為基準。在沃特金斯看來,這種二元結構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威力,是因為道德或精神力量與世俗管理之間的彼此制衡作用。

  我們的文明發展雖有別於西方文明發展模式,但從中國歷史來看,“士”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就一直擔當著這種社會公共道德利益的代表角色。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或知識分子也似乎從來沒有間斷過對政治理想的設計和對現行治理的評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們,各陳其說,為當時的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描繪了一幅幅藍圖,那是何等蔚為大觀的人文化景象啊。再比如後來的魏晉風骨之類的清議之風,品評人物,評議時事,以無形的公共道德力量,制衡著有形的現實治理。

  今天的高校,知識人雲集,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擔負著這種責任。遺憾的是,近年來,高校腐敗事件接連不斷,既有權力腐敗,也有學術腐敗,凡此種種,都讓人不無痛心地看到高校與世俗濁流的某種同步。

  高校腐敗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學校是教化人的地方,老師則是為人師表,肩負社會道德示範重任。高校腐敗與這種社會心理認同的巨大落差,使得高校腐敗關注度高。這其實是社會對高校的道德認同與道德期待的緣故。

  高校當然也會出現腐敗。但如果僅以社會普遍意義上的法度來描述高校的腐敗現象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高校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知識分子群體,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社會公共道德利益的守持與校准,因此,高校的腐敗從反面表明了當下知識分子的一種道德上的自我放棄。

  這種放棄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個人層面的道德放棄,即個人的道德滑落導致觸犯了法紀;二是社會層面的道德義務放棄,即知識分子在社會公共道德利益擔當上的自我放逐與不作為。前者更多的是“公共人”的特性,後者則是“知識人”的特性,這也是高校的不同所在。而於“知識人”而言,這種角色的完美實現,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知識分子在公共道德利益上的自我擔當。

  前幾天,有人在談到中國的“諾貝爾獎焦慮”時,與“大學的腐敗”一起並論,認為“官場文化與市場文化在國內大學甚囂塵上,學術文化反而退避三舍”,導致了今日之中國高校多急功近利,難得有人潛心學術,更鮮於有人會圍繞某個課題窮究幾十年了。大學這種學術精神的失落系無緣諾獎的要因之一。這個立論未必沒有道理。

  高校被譽之以“象牙塔”,據說是取其純潔之意。但以今日高校之腐敗頻發觀,因其變身“蛀蟲塔”而正一步步走向倒掉,究其根源,即是“知識人”的自我墮落。這種墮落,於個人及家庭而言固然是悲劇,從更大的層面而言同樣是悲劇,因為它表明知識分子在現代文明進程中的角色缺失,而這種缺失,對於社會公共道德利益守護無疑也是不小的損壞。若此,我們又怎麼能夠僅僅因高校腐敗分子被抓就只感到“大快人心”,歡欣鼓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