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章念馳:對和平發展勿抱膚淺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09-11-24 00:52:08  


兩岸在諸多領域相互依存的公約數越來越大
 
  未來三至七年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

  2008年,馬英九以絕對優勢取得了政黨輪替勝利,他承認“九二共識”,贊成“和平發展”,恢復“兩會協商”,推動“三通”,主張“外交休兵”,願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提出“和平協議”……讓身受重傷的兩岸關係得到復原,甚至悄悄地恢復了許多“去中國化”原跡,給台灣民眾帶來了許多利益與實惠,也讓兩岸關係得到緩和與發展。馬英九主政的路線是有助於發展兩岸關係,是符合兩岸利益和符合兩岸民眾願望的,是“和平發展期”很重要的起步期。因此他主政的前四年,加上可能繼續執政的後四年,不啻是兩岸良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也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是值得我們倍加呵護的。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支持馬英九,只要對“和平發展”有利的事我們就要支持。

  我們從馬英九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成長經歷、親友影響……,可以清晰認識到馬英九的政治性格與為人作風,他守法、清廉、誠信、勤懇、執著、親民、愛國,但他認同的只是“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觀”;他當然反對“台獨”,尤其反對“法理台獨”,他曾參與制訂《國統綱領》,因此他會堅守這綱領,反對製造“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他真心愛台灣,以“新台灣人”為傲,反對族群對立,反對挑撥省籍矛盾,他會堅持“台灣優先”,強調“正視現實”;他不反對統一,但他認為統一是要有條件的,要用台灣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來實現統一,他認為在他任內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統一,但他不反對對話與談判,不反對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他以中華“正統”文化繼承者自居,希望主導兩岸廣泛的文化交流;他也會努力彌補島內藍綠矛盾,他認為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一種特殊關係,因此他會修復被破壞的兩岸關係,會推動交流,會努力降低兩岸的緊張關係……。這是六十年來未遇的機遇,所以我們將2008年定為“和平發展期”之始,這不是心血來潮。他主政期間是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期,而“和平發展期”與“和平統一期”是有區別的,它是以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為中心,是必須雙贏多贏的歷史時期,但它是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馬英九的局限性,這次“八八水災”,沖出了馬政權的成堆問題,從近期台灣預防甲流感狀況,也進一步暴露了馬政權的脆弱,反映了馬英九處理危機能力的低下,以及他的執政團隊選人失當;“雙首長制”讓馬“政府”職權模糊,效力不彰,馬英九本人太拘泥於法律的框框,沒有一股豪氣與霸氣;他是父母的“好孩子”,姐姐們的“好弟弟”,蔣經國的“好學生”,國民黨的“好黨員”,美國的“好模範”……好得規規矩矩,一點一劃,不敢為天下先,也不敢主動承擔責任;他能讓就讓,能避就避,註定缺乏大開大闔,註定他的執政團隊守成有餘,創新開創不足;他以正統國民黨自居,“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思想根深蒂固,註定了他的執政團隊不能貼近民眾,也不能貼近基層,很難完全代表民意;他“反共”立場堅定,國民黨的老大自居封建意識也深入骨髓,他是蔣經國第二,註定不會“出賣台灣”,註定不會“成就統一”,他的眼中共產黨政權是“匪權”,他“寧贈友邦”也不會“贈予家奴”;凡忠實於他的人,他也如此,而反對過他的,他倒會“恩賜”;他是政治不沾鍋,但也漸漸地屈從選票,有了許多選舉考慮,隨著時間推移,他的“一個中國”意識會逐步淡化,會越來越像選舉的機器,為了選票,他甚至會拿許多大陸敏感的刺激的問題來換取島內選票的支持。我們瞭解了馬英九的政治性格,在他執政的八年中,我們可以做甚麼,或不可以做甚麼,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避免盲目了。

  馬英九登上執政舞台,與其說他優秀,不如說陳水扁太爛而成就了馬英九,他走的“和平發展”之路,也是前面許多人努力的結果,他從來沒有到過大陸,他連中國大陸是甚麼模樣也一無所知。民進黨的泛政治化和泛意識形態化,以及他們的貪瀆缺德,讓他們喪失了政權,而如今民進黨仍沒有一點點反思與醒悟,仍然成了陳水扁的人質,他們抱著“神主牌”不放,情緒化地為反對而反對,沒有勇氣面對日益好轉的兩岸關係,民進黨內依舊四分五裂,整合之路漫漫,不要說轉型,更不要說能提新的台灣論述和兩岸論述,重新取得人心和重新執政還很遙遠,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是幸運的。

  但民進黨依然掌握了“愛台灣”的話語權,以及掌握了“台灣主體意識”發言權,並且擁有相當數量的“綠色支持者”,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會一直很被動,“八八水災”馬英九被罵得狗血淋頭,多少是他的外省人的身份讓他成為了原罪,因此兩岸關係仍有隱患。台灣雖從“威權”走向了“民主”,但怎麼建立更好素質的民主,路途依然遙遠。“八八水災”沖走了“劉兆玄內閣”,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兩岸關係的脆弱性,在今後依然會出現的危機面前,台灣混亂的國家認同與主體意識以及政治人物的品格、媒體的立場,都會帶來不確定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