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後哥本哈根 中國如何化解輿論壓力

http://www.CRNTT.com   2009-12-25 00:40:20  


這次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前,各方就盯住了中國,在他們看來,中國是個新興經濟體中的代表,也是最大的排放國。
  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訊(評論員 余永勝)亦如此前預料,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各方就開始相互指責,推諉責任來。這次首先發難者的是英國,12月21日,英國能源和氣候大臣埃德華•米利班德在《衛報》發表文章,措辭嚴厲地批評中國,米利班德的原文是這樣的:“我們沒有就2050年全球減排50%或者發達國家減排80%達成協議,這兩個提議都遭到了中國的反對……我們不能再允許針對實質問題的談判被這種方式劫持。”

  以“劫持”來定性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的表現,令國人震驚。相比之下,英國首相布朗的說法含蓄了許多。布朗在博客上撰文稱,因為“一小部分國家”設置障礙,氣候大會以失敗告終。顯然,布朗是基於外交考慮,才沒有點出這“一小部分國家”的名字,但聯繫到大會上的爭執,誰都知道,布朗這是在暗指中國。

  米利班德與布朗的文章一發表,就引發了歐洲媒體的競相跟進。法國《費家羅報》緊接著發表文章,對米利班德的觀點大加追捧。至於法國政府,薩科奇總統還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就措辭强硬地指責中國拒絕國際監管。爭吵了十幾天的談判者,似乎意猶未盡,剛回到家又開始挑起事端來。此前我們曾發表文章,指出哥本哈根大會之後各方要“反躬自省”,而非相互指責。現在看來,這樣的擔心不幸言中了。

  對此,中國也做了針鋒相對的回應。外交部發言人姜瑜22日表示,“英方個別政客的言論具有明顯的政治圖謀,其目的是在於推卸其應該履行的對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挑撥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國對英國的强烈不滿是易而易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