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美國不是捍衛“自由”而是捍衛霸權

http://www.CRNTT.com   2010-01-26 12:07:18  


美國政要和媒體炒作“谷歌事件”,霸權意味濃厚。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訊/“美國政要冠冕堂皇地將捍衛‘互聯網自由’當作‘外交方略’,其目標一方面是要對別國進行政治干預,另一方面也是在著力鞏固美國的網絡霸權。”《人民網》今天登出鐘聲的文章“是捍衛‘自由’,還是捍衛霸權?”,對美國近期一些政要、媒體炒作“谷歌事件”進行剖析。文章內容如下: 
 
  連日來,美國媒體熱炒“谷歌事件”,美國政要接連“發聲”,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炮製所謂“中國政府參與黑客攻擊”論。這些罔顧事實的言行損害了中國國家形象,干擾了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 

  “谷歌事件”說到底是一起被政治化的商業事件。1月13日,谷歌高級副總裁在官方博客中聲稱可能退出中國,理由是谷歌及其他美國公司遭到“來自中國的”、“高度精密和有針對性的網絡攻擊”, “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試圖進一步限制互聯網上的言論自由”。 

  谷歌言退,真的是由於所謂“網絡攻擊”和“網絡審查”嗎?就連美國網絡安全專家都指出,谷歌2006年進入中國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決定,而如今谷歌在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份額僅為35%,遠遠落後於百度,谷歌在中國市場的年收入不足其全球總收入的2%。一些中國互聯網業內人士認為,谷歌是在為失敗找借口,是因“水土不服”而敗給中國本土公司,失敗後又丟失了其本來擁有的創業者精神,並為自己的商業撤退披上政治外衣。 

  “谷歌事件”政治化的背後,不難看到美國政府的影子。谷歌言退之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迅即發表聲明,“期待中國政府作出解釋”,並於1月21日就“互聯網自由”問題發表演講,稱“促進互聯網自由是美國21世紀的外交方略”。克林頓指責中國等國加強對互聯網的審查,宣布將與“實業界、學術界和非政府組織”一起,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美國的“外交目標”。 

  克林頓“敦促美國媒體公司主動採取措施”,“需要考慮什麼是正確的,而不只是尋求短視的利潤”,並透露美國國務院下月將召集互聯網公司討論網絡自由問題。顯然,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政府的“政治棋子”,只不過這裡還有個互聯網公司情願不情願、自覺不自覺的問題。 

  美國政要冠冕堂皇地將捍衛“互聯網自由”當作“外交方略”,其目標一方面是要對別國進行政治干預,另一方面也是在著力鞏固美國的網絡霸權。 

  美國將互聯網視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的核心環節”。互聯網自誕生之日起就由美國牢牢掌控,目前全球互聯網根服務器有13台,其中唯一的主根服務器在美國,其餘12台輔根服務器中有9台在美國。所有根服務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統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域名根服務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世界各國、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曾要求美國放權,但均遭拒絕。既然美國倡導“互聯網自由”,為什麼拒絕分配根服務器管轄權?根服務器的管轄權意味著控制各國在互聯網上存在和訪問的權利,美國顯然不肯放棄這項戰略資源。 

  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評論文章所言,美國的國際行為受其“帝國心態”的支配,而“帝國本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企圖操控他國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圍繞“谷歌事件”,美國政府不僅著眼於本國公司的商業利益,更試圖限制中國在網絡空間維護本國安全與利益的權利。這是中國絕對不能接受的。 

  谷歌公司高層已表示希望能與中國政府協商解決問題,以繼續留在中國。或許,谷歌已經認識到,中國可以沒有谷歌,而沒有中國的谷歌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