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孔子》之“爛”,爛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10-01-28 10:57:06  


 
  即就“商業片”和“大眾片”而言,孔子歷練世事,升華境界,成就人生,達成知識和智慧、道德和精神的巔峰,本是為人類昭示的個體人格養成的極致榜樣,能用心用力於此,那才是弘孔子之道,為今人塑造出最親己並最勵志的萬古之“師”!這豈可以用老得掉了牙的“凡人一面”搪塞和忽悠的嗎?這樣一來,那個融“詩、禮、樂”於一體的孔子真的被弄成了一個“喪家犬”。可笑的“望文生義”!一個聲稱“不怕知識分子……”的導演本能地與“知識分子”對峙,又怎能夠真正理解知識分子的最偉大代表——孔子,並滿含深情而獨具慧眼地表現他的知識生活呢?

  而對作為知識者和書生的孔子的漠視,必然導致劇本對白寫作的致命傷。“論語”名言在影片中只為了對白的機趣,或用以鑲嵌到故事的叙事之中。要知道,述而不作的孔子與西方“至聖先師”蘇格拉底之“不寫”異曲同工——一個曠世的心靈,是一種Acroama(來自希臘文,意為 a thing heard,康德的概念,人們譯為“論理”;聽和說,“學問”)——通過“談論”、“論理”過程揭示和創造出事情的意義和新的認識。這正是《論語》的本真!可以說,不表現孔子與弟子及眾多他人的對話,就不能表現這位人類思想家的偉大,也無從突顯其“老師”的燦然本色和至尊地位!更失去了孔子力挽禮崩樂壞的狂瀾、以教育重建社會的革新內涵,和親證踐行“有教無類”的“至聖先師”的文化精神,從而也就失卻了“天降大任於斯人”而“天命之謂性”的震撼力和神聖性!

  不是牽強,整個影片配音的叙事部分過分一般故事片化了,相形當然見絀;以至於片末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本想扳梢,反而變得“水尾續油”,才起,觀眾已紛紛離場。當然也不能怪配樂大師趙季平、主題歌作曲者謳歌和演唱者王菲,劇本的叙事丟失了孔子代表的中國古典美學的“象”,直白造作當然變得生硬和添足:那個孔子,那個春秋,那個經典,那個編修《周易》的上古巫史神妙氛圍,蕩然無存。禮樂雅韵都沒有了,何來幽蘭的味道?

  孔子的“凡”與“俗”是超越凡俗的性情、境界和氣質。經典如鏡,照亮人心:傳寫偉人,如果只有“女人香”,那麼,所謂“變為普通人”的說辭,最終只是名利場上的食肆煙火味而已。(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新聞鏈接

電影《孔子》:寡味的虛構與遺落的真實(《21世紀經濟報道》;1月27日)

  1月22日,電影《孔子》首映。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工作部在五道口電影院包下了一個整場。獲得贈票的,主要是兼任學校“德育輔導員”的研究生們,作為對一年辛勤工作的慰勞。但這部以儒家文化和孔子精神為標榜的大製作電影,對“德育輔導員”們卻沒喚起足夠的共鳴。

  電影從52歲的孔子就任魯國大司寇,推行“墮三都”政策開始,然後是齊魯兩君的夾穀會盟,主要靠動畫大場面製造視覺效果。後半部分是周游列國,節奏平淡拖沓,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貫穿始終。相比往年的《英雄》、《赤壁》等歷史大片,《孔子》還算中規中矩。但對“聖人”的敬畏限制了編導們的虛構本能,使電影“中庸”而不夠精彩。

  由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形象是全劇主打亮點。但周的表演太過自信,這種狀態可能更適合表現一位黑道老大而非學者。電影開始時,孔子剛剛被提拔為大司寇,進入魯國的權力核心。對一個出身貧寒的士人來說,這是環境的巨大變化,需要適應的地方很多。所謂“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要用一種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的態度來學習這一切。後來謁見素有淫蕩之名的南子,孔子的心態肯定也頗為緊張。但周潤發的表演沒能表現出這種立體感,他一直在用不經意的眼神睥睨眾生,幾乎自信到了自我炫耀程度。也許這正是演員和編導心目中的聖人形象。但孔子平生從沒覺得自己是聖人,事業失敗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的道路,需要弟子給他打氣。其實,歷史上孔子要豐富、有趣得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