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對殘疾兒安樂死的理性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0-02-03 11:51:19  


 
  四、理性的分析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理性":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一般指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或發展活動。意思和感性相對,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憑感覺做事情。社會學角度來講,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里認為“理性”就是“統合”,是人最高級的認識活動能力--超出“現象界”的認識,把“知性”的各種知識加以“綜合”、“統一”而整理成無條件的、絕對完整的知識。馬克斯.韋伯認為“理性”這一概念相當複雜,所以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沒有對其清晰界定,但他論述了手段合理性、目的合理性以及價值合理性。哈貝馬斯把康德的理性觀概括為一種排斥性的理性模式(exclusion model of reason),別出心裁地提出了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他認為,交往理性是對工具理性與實踐理性辯證的綜合,是人類尋回自我尊嚴和意義價值,邁向理性社會的先決條件。在歐洲文化傳統里,“理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原本只是一種宗教藝術上的突破,在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理性代表著人的自覺、自信與解放,不再依靠上帝來贖罪,開始找到人自己的尊嚴與優越性。到18世紀末的啟蒙主義,才在社會生活層面逐漸落實。一方面,他們認為理性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到進化,由落後到文明的進步標準;另一方面,他們賦予“理性”一個最高的文化價值,認為理性是人類獨有而崇高的特性。現代以來,西方文明思想即以更大的野心規劃人類未來的命運,要將這個世界全面“理性化”。其目標,就是要全體人類實現一種“理性生活”(rational forms of life)。

  本文的理性是指人在思維與行為中依靠邏輯推理得到可靠結論的精神素養,它不涉及邏輯推理的前提是否完備的問題。而選擇何種前提做為邏輯推理的依據,即為辯護中的價值選擇問題,也即哈貝馬斯所說"合理性體現在總是具有充分論據的行動方式中"。

  針對“殘疾嬰兒該不該實行安樂死”這樣一個敏感話題,根據已有研究,可將人們評價的依據和推理方式大致歸為三種理性:工具理性,法治理性,倫理理性。基於不同理性的限度和人們言說的場域,我們常常面臨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所說“海因茨難題”(Heinz's Dilemma)並涉及價值衝突。以下簡要分析三種理性選擇所持的依據和推理方式。

  (一)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即主體在實踐中把達成目的所採取的手段,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其它各種可能的結果都列入考慮、計算,並根據成本最小、成效最大的原則來實現自己目的的態度、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