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話語斷裂”,中國改革之難

http://www.CRNTT.com   2010-04-20 08:57:03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一種質疑,很多時候並非一種理性思考後的質疑。這樣的一種質疑,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政府自己製造了讓民眾質疑的理由。比如不久前在山西王家嶺發生的礦難一事上,民眾為何質疑政府將“喪事喜辦”,為何會懷疑“被救出的礦工是托”呢?原因就在於廣東某地政府曾經如此製造了如此的一出鬧劇;同時,更在於山西政府遲遲不願意公開被救出的礦工名單,更在於官方媒體過於高調地宣傳了“救援的奇跡”。因此,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公眾的質疑。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比如此次的青海省玉樹地震,因官方給出的地震級別為7.1級,與美國地質勘探局、香港天文台給出的6.9級地震級別有所差異,民眾也因此質疑政府。為什麼。因為大陸學校的抗震級別在7.0級。可以說,因為在一些公共事件上,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質疑,長期積累下來,公眾對於政府的言行普遍持著一種非理性的質疑思維。這樣的一種思維,很多時候是帶有情緒性。比如地震級別的差異,這可能僅僅是因為地理上的因素或是測試使用方法的差別導致所測出的地震級別數有所差異。但公眾卻寧願選擇質疑政府的數據,而不願去理解是否有其它非人為因素的影響。為什麼?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顯然是因為政府在一些公共事件上所製造出來的“公信力危機”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這樣的一種話語差別,所帶來的最大影響,必然是使得中國繼續改革變得更加艱難。政府無法與社會民意取得改革的共識,那麼政府在推進改革時,又如何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呢?如此,即使政府集團中的部分領導者願意推行改革,願意深化改革,但缺乏民意支持的改革領導者,或者說,因為公眾對政府不加區別的不信任,不支持,或是“千方百計”地質疑,在面對特殊利益集團以及政府內部的部分保守人士,其博弈勝算幾何,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這與中國政府決策的非透明化也是有很大關係的。民眾看不到決策的過程,因此,也就無法獲取任何決策信息了。 

  如果說改革,我們一定要追求一個社會共識,或者說“整體的改革共識”,那麼,現時下社會公眾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必定是社會民眾的最大共識。這與溫家寶總理的“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是相互呼應的。然而,現時下公眾對於政府的改革決心,卻是懷疑的。懷疑的不僅僅是政府在推動政治社會體制改革的決心與能力,同時質疑的,還有市場化的改革。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疲態盡顯,被稱之為“改革疲勞綜合症”。原因就在於現有的市場經濟結構,很大程度上與特殊利益集團分不開,也與政府中的部分人士分不開。而政府與社會呈現出的兩個階層的兩種思維下的兩種話語,顯然是其最為根本的影響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