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換一個角度看“退出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0-05-05 08:50:32  


  中評社北京5月5日訊/對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已經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復甦了。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文章表示,如果未來幾個季度繼續高速增長,甚至恢復到中國經濟過去20、30年表現出來的極其高的增長速度,那麼通脹就不是預期了。中國必須考慮選擇適當的退出時機。

  激進的救市舉措給退出政策帶來的複雜性

  文章稱,首先,這次救市舉措力度大,而且實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防止全球性金融動蕩向中國實體經濟傳導,阻止實體經濟下滑,特別是為了防止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出現危險的“互動反饋機制”,經濟刺激政策力度要比按照正常經濟模型所預測的大得多。因此,必然有過度之嫌。

  由此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旦危機趨於明朗、和緩,理論上應及時進行反向操作。包括加息、吸收過剩的流動性。特別是金融市場的“轉向”是十分迅速的,原則上央行要密切監控市場資金供求的變化及金融市場的恢復程度。如果有必要,中央銀行應該及時取消原有刺激政策、甚至反向操作。

  但是,由於中國與全球在經濟復甦和金融市場恢復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全球各國貨幣政策的差異性和波動性遠大於正常時期。因此,中國(一國)的退出政策往往要考慮、甚至一定程度依賴於外部調控的現實及預期。這便成為一種藝術。

  其次,中國這次的刺激政策重點不是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貨幣政策,而是通過極高的信貸投放實施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金融危機的一般特征都是流動性短缺、市場利率高企。造成實體經濟難以獲得資金及信貸成本高,從而大大限制了實體經濟的運行。中央銀行為了達到穩定宏觀經濟的目的,可以通過降息來降低經濟實體的資金成本,或者向金融體系和市場提供流動性,保證經濟正常運行。中國的特殊性在於:沒有大幅度降低利率,當然更加談不上零利率;而是大幅度地向市場提供信貸。

  中國的刺激政策看上去是給貨幣政策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間(降息空間),但問題是:一是天量信貸很難以控制。因為商業銀行一旦過度放貸,那麼銀行流動性就很快轉化為市場流動性,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失去控制。而且,天量信貸部分顯然沒有流入實體經濟,而即使流入實體經濟的也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信貸資金的“自我創造”能力有目共睹。二是升息的時機和空間將很難選擇。因為降息不多,企業的資金成本並沒有很大的降低,銀行也沒有很大的利差空間。一旦不恰當地加息,對企業的影響可能很明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