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警惕科研“舉國體制”加劇學術行政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6-03 11:06:22  


科研“舉國體制”有可能擠壓企業科技創新的空間
  中評社北京6月3日訊/中國政府網31日公布了《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於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通知》重新強調了要探索完善“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以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東方早報》今日登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評論文章“警惕科研‘舉國體制’加劇學術行政化”,文章表示,“…眾所周知,我國科研的核心問題不是‘發展’,而是‘改革’,從目前的報道看,‘舉國體制’似乎強調的只有重點投入、整合資源、快速提升,這樣的科研思路在過去已經見得多了,可效果又如何呢?這值得好好思量。”其內容如下:

  本周一公布了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強調要探索完善“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以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據新華社報道,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有助於中國集中優勢資源攻克重大科研項目,無疑將加快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據報道,重提“科技創新舉國體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可以發揮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實現科研的重大突破。“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令國人引以為傲的項目都是在“舉國體制”下完成的。二是有助於補強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科學研究領域存在的多個“軟肋”。科技創新需要的巨額成本往往使中國企業望而卻步。據統計,2008年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僅占企業銷售總收入的0.84%,而發達國家至少在3%以上,差距十分明顯。三是“舉國體制”並非我國獨有,美國在實施曼哈頓計劃、登月計劃、導彈防禦系統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計算機、電動汽車等方面都是採取了“舉國體制”,集中全國優勢資源進行攻堅。

  客觀上說,對於少數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確實有必要以國家計劃的方式,集中優勢資源,組織科研團隊進行攻關,但是,如果期望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舉國體制”則有可能導致欲速而不達的效果,甚至阻礙科研創新。

  首先,科研“舉國體制”可能加劇學術行政化。當前,我國學術研究中存在嚴重的行政化傾向,行政力量主導科研資源的配置,重大科研立項由行政領導決策,項目開展由行政領導掛帥,成果也由行政評審。這導致的嚴重問題是,科學研究違背基本學術規律,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緒在科研中蔓延,學術成為謀利的工具,學術不端屢見不鮮。

  在這種情況下,重提強調科研“舉國體制”,幾乎可以肯定將加劇學術行政化。原因是,舉國體制從根本上是計劃體制,而計劃體制需突出行政權威。如果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由行政領導說了算,專家、學者聽命行政領導,即便短期獲得某些成績,從長遠看,難以持續發展。有人列舉美國和日本的例子,論證“舉國體制”是“國際體制”,這顯然無視美國和日本的科研管理並不是我國這樣的學術權和行政權不分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是存有健全的學術共同體,實行學術自治機制。也就是說,國家可以重點投入(政府購買)某項重大研究,但研究的組織是由科學家自主進行,行政部門和官員將尊重科學家的決策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舉國體制”只適用於少數重大研究,科研機構、企業、大學的科研活動並不在“舉國體制”之列。

  其次,科研“舉國體制”可能擠壓企業科技創新的空間。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力,主要應依托企業創造活力,以企業為主導推進科技創新(尤其在民生領域),這是世界發達國家的基本經驗。統計顯示,我國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缺少核心技術,使我國的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蟄伏在最低端。

  出現這種現象,與我國科研脫離社會需要(高校與科研機構閉門做科研)、科研成果產業化程度不高有關,更與一直以來採取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做科研的科研體制密切相關。而現在的思路卻是,企業創新活力不足,要由舉國體制來“補強”,這樣的做法實則是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科學研究確實需要真正的“舉國”——在國家而言,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強科研經費的管理;在科研活動管理而言,要實行學術本位管理,排除行政對學術研究的干擾與影響;在科研與企業發展及競爭能力方面,要給每個企業自主創新的空間,逐漸將企業作為科研創新的主導力量,這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基本的土壤。我們注意到,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在談到“舉國體制”時,指出要建立新型的“舉國體制”,不知這“新型”,究竟是何含義,是否包括學術去行政化、建立學術管理新模式、發揮企業在科研創新中的作用?

  根據2006年我國政府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綱要》中,較少涉及“改革”的內容,更多只談“發展”。而眾所周知,我國科研的核心問題不是“發展”,而是“改革”——革除科研管理的行政化弊端,進行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從目前的報道看,“舉國體制”似乎強調的只有重點投入、整合資源、快速提升,這樣的科研思路在過去已經見得多了,可效果又如何呢?這值得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