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偽傳統”—— 被誤讀與被盜用的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6-23 12:00:10  


 
  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由來已久。明嘉靖年間,襄陽說和南陽說兩派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驚動了明世宗。清道光年間,籍屬湖北宜昌的顧嘉蘅到南陽就任知府,其時,襄陽人和南陽人打官司爭搶諸葛亮,顧知府情急之下寫了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置於武侯祠,正是清官難斷“家務”事。不只古代如此,1990年,中國郵政發行《三國演義》特種郵票第二組,其中一張 “三顧茅廬”就觸動了襄樊和南陽兩地的神經,國家郵票發行部門不得不讓兩地各自舉辦首發式。2008年6月8日,央視某欄目插播的一則湖北襄樊的城市廣告——“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後來改為“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既然“何必辨襄陽南陽”,為何但凡有所爭議的名人故里幾乎各地都是蜂擁而上?說到底還是經濟效益,區域發展的問題。於是,舊的有屈原故里與端午節歸屬問題在端午到來之際照例引起一番爭論,新的有四地朱夫子“後人”準備了共計40多億元的“壽禮”。“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經成為“常識”,所以,有文化要上,沒有文化創造文化也要上,出現“西門慶和潘金蓮偷情景點”的招牌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與爭奪歷史名人資源相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也在中國多地引發了高昂的熱情,同時還有一樣吸引眼球的名人墓的考古發掘。在6月12日世界遺產日這一天,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重新進行了現場挖掘,把文化遺產的開發陣勢更推進了一步。歷史名人的出生地、葬地、行游之地,都成為各地爭奪的理由。而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升當地知名度,並且通過對遺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優化當地環境等“GDP”或者“綠色GDP”的訴求之下,恐怕也同時是對“政績”的追求。地方政府的複雜心態,並非對傳統文化真正的熱情,為文化發展添上了功利化思維。

  在爭奪的背後,各地缺的卻是對文化的深入挖掘,如此爭到了所謂品牌,卻得不到好的建設。我們缺的不是文化,而正是對文化的挖掘。有關專家呼籲,各地對於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應該多一些“去功利化”的思維,淡化一點經濟發展的色彩,向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進經驗學習,“慎談利用”,讓文化回歸傳承之路。

  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 2010-06-23 09:2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