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區劃調整 北京四九城的最後一聲嘆息

http://www.CRNTT.com   2010-07-06 12:36:40  


 
  從明嘉靖年間朝廷給南城百姓建圍牆開始,“北官南民”奠定了南城依附北城的格局。滿清入關以後,為了便利統治,把原來東西城的漢族百姓都遷到了曾經的崇文和宣武,於是有了最早的南城文化、前門商業街。但“北旗南漢”更加劇了北京南北差異。可見,區域發展不均衡,是北京歷史形成的遺留問題。

  但應該看到正因為南北的差異,也形成了南北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文化重心不一樣。文化古都是北京的臉。隨著歷史滄桑變遷,老北京文化的根已經很難留住,此次調整提出的便於保留文化如果僅僅是去同質化,一番天翻地覆的“資源共享”後,不能挖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對文化的傷害將遠超過其自生自滅。按照調整提出的理由,最理想狀態是四區合併,這要首先考慮行政承受能力問題,方案的妥協性很顯然。

  宣武、崇文不只是一個名字,是許多感情和歷史的積累。沒有了這兩個名字,北京的許多歷史將要重寫。要保護文化,先把文化的大門換了,這是一個悖論。今年上海有世博會,搶足了風頭;北京市開完奧運會後處於懸空狀態,於是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目標。發展的壓力和發展的衝動是中國上下的普遍狀態。拿歷史和文化開刀是當下最見效的發展模式。在此不舉例了。為盡力避免由此帶來的震動,北京市強調四城區調整遵循“調整區級,街道不動”的原則,即此輪調整只涉及相應區級機構的整合。但實際上社會成本仍是巨大,比如宣武區第一中學怎麼改名?不改又不倫不類,類似的去名更名將層出不窮。文化和心理成本更大,大眾的認同和抗拒心理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磨合。

  政府一句話的事情可能老百姓是一輩子的事情。改了一次行政區劃至少就相當於搬了一次家。就像當年沒有誰對拆北京的城牆說不一樣,今天肯定沒有人有勇氣對於文化GDP主義說不。北京“被發展”一下也沒關係。只是希望政府在決策前,至少應該給大家留下心理預熱的時間和空間吧。

  支持歸支持,在這里向最後的四九城說一聲遲到的再見,雖然眼里並沒有眼淚!(來源:鳳凰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