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梧桐山下的現代“私塾村” | |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2:29:14 |
現代私塾教什麼 讀經固然對人生有益,但是這些垂髫小兒能否理解文句的意義呢?調查了各地私塾的教學模式發現,對剛讀經的孩子,幾乎所有的私塾都有著同樣的要求——“不求甚解”,13歲以前只要會背即可,不要求理解。 對此,蔡孟曹向記者解釋,私塾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基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即正常情況下,0至13歲的兒童的教育就應該主要以記憶為學習的核心。13歲以後,隨著理解能力逐漸變強,學生便能輕鬆掌握各種學問。 “現在一些老師家長在孩子13歲以前總是問他們懂不懂,這是不合道理的,因為孩子在13歲前理解能力本來就差。”蔡孟曹認為,現在小學的教育過多地讓孩子去理解和掌握各種技能知識,容易造成壓力,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一句話概括私塾的教育模式,即“前十年讀經,後十年解經”。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對《論語》、《孟子》等經典倒背如流,根據學生背誦的進度而分等級,程度較高的授以英文、德文、法文等外文經典教育。直到學生能夠流利地背下20萬字的中文經典和10萬字的外文經典後,這時便由專家給學生們解讀經典,並開始授予數學、物理等科學知識,直至學生學成畢業。蔡孟曹說“我們推行這種教育模式,目標就是培養一批真正能夠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學問家。” 鄧惠潔今年18歲,在私塾讀經一年多。“讀經讓我覺得很快樂,感覺自己的生命得到啟發。”雖然放棄了考大學,但她對自己的將來並不擔心,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們不必為了金錢而奔跑,因為即使是很窮,我們也是可以很快樂的。” 蔡孟曹告訴記者,他的儒願學堂曾收了一位“頑童”,在校罰站挨批,不願上學,父母沒辦法只好“求救”於私塾。一年後,孩子有禮好學,父母便又將其轉回學校。“私塾有時候成了學校‘壞’孩子的避難所,這些父母將讀經教育當作權宜之策,並非真正了解私塾的價值所在。” “私塾教育,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在中國教育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李女士的兒子在私塾就讀已有2年,她認為,隨著接觸經典,私塾里的孩子定力和注意力都很出色,一般也很孝順,有愛心。“我哥哥看到我的兒子變化比較大,也希望把他的孩子帶去讀私塾。” 私塾應何去何從 這種模式的私塾在全國各地興起,但其存在的合法性與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受到教育部門和專家的質疑。曾有教育部官員稱,全日制私塾違背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剝奪了孩子的受教育權利。 孟丹梅認為,教育法是以保證孩子的受教育權為原則的,比如不讓孩子去上學而讓他去做工是違法的。但是私塾里的孩子並沒有被剝奪受教育權。家長李女士也認為,父母有權選擇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或私塾教育,國家設立教育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而不是為了限制公民選擇教育的權利。 另外,這些私塾都不存在招生問題,都是家長自願送來的。他們當然希望能取得合法身份,但現行法律法規中關於私塾教育還是個空白。即使按民辦學校去審批,他們的條件、教育課程的設置都與目前教學大綱有出入,無法獲得辦學許可。有的則掛靠在一些培訓機構上,有的則仰仗於地方政府對國學傳統教育的重視。深圳為何能有這麼多私塾?“因為深圳的教育主管部門比較開明和寬容。”這是梧桐山村私塾教育者們的一致看法。 深圳市卓雅小學是一家公辦學校,從2002年就開設“國學經典教育”課程,該校校長陳斌告訴記者,他去梧桐山了解私塾的情況後,認為這股“私塾熱”值得教育部門反思。他坦言,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給予引導,將其納入規範教育體系,而不是簡單地以違法加以扼殺。 而孟丹梅認為,與其把私塾與體制教育對立起來看,不如將其作為體制教育的一種補充。通過經典教育培養的孩子,將來會有較高的人文情懷和社會理想,“一個國家要富強,總是要培養一批有人文情懷的科學家。”孟丹梅說。 (來源:光明日報 2010-07-08 記者易運文 通訊員陳莉薇 原標題:家長為何送孩子讀私塾)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