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沒有鬼的農曆七月

http://www.CRNTT.com   2010-08-29 09:56:41  


神鬼在現代社會都會被利用為賺錢工具
  中評社台北8月29日訊/“我們在清明祭祀家族先祖,在中元渡化無後逝者時,不只是因為光彩眩目的行銷,或是行禮如儀的祭典,而是對曾經共同胼手胝足,如今依然扶持求生的懷想。這不僅是渡化孤魂野鬼的悲憫,更是向已倒下的同伴們致意。”《中國時報》今天登出社區大學講師郭思餘的文章“沒有鬼的農曆七月”。文章內容如下:
 
  陰曆七月,一下子電視裡的各種節目不免鬼聲啾啾、鬼影幢幢,彷彿沒坐實“鬼月”就不應景似的。因著七月忌諱,百工行業各有迴避,生意不免清淡些。 

   不過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可耐不住這等頓挫,即便是例行生意淡月也要弄出些名堂來刺激消費。有時或引佛教典故稱“孝親月”,或不明不白的說是“民俗月”而代之。其實這些個替換稱呼在中文使用裡,也還沒有恆定。不同於台灣“民俗月”常與汽車銷售業相關,換個場景到中國,有時指的卻是過年前後諸多民俗活動期。而同是台灣社會的官方與民間宗教社團,對“孝親月”也常各有所指。佛教團體取“目蓮救母”的典故,以陰曆七月為“孝親月”,政府教育部卻是取西俗母親節所在的陽曆五月為“孝親月”活動期。 

  曾經一概以粗俗落後的迷信被輕忽的各地廟會祭典,隨著社會破除單一價值的迷障後,民俗活動深層的意涵才在各方詮釋中漸次浮現。也是社會壓制鬆動後,這些活動才出現更多不同的變化。譬如陰曆七月也不是全然陰森,依俗月初鬼門開後,還有別稱“乞巧節”的七夕。這傳統女性色彩濃厚的節日,原是女孩兒家祈求手工技巧增益,姻緣美滿幸福之時。只不過夜色裡躲在自家後院,母女姊妹傳心的乞巧儀式,難敵蠟燭、鮮花、精品、美食的喧鬧販售。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元素放大,七夕頓時成了七夕情人節。比照西洋情人節,也是點心禮物、情侶聚餐大肆促銷的名目。而七月消費的高峰,則堆砌成大賣場裡如山的祭品貨款,由得一幅幅龐大醒目的特賣標語,無聲卻猶刺耳地聒絮著,指導芸芸眾生要如何才算心誠意足。  


【 第1頁 第2頁 】 

首 頁 | 廣告查詢 | 訂閱方法 | 中國評論新聞網 | 學術出版社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免責條款 | 版 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