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傅國湧:重建批評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09:00:16  


 
  批評的獨立性、開放性、超越性

  概而言之,由他們創造的批評傳統具有下面這些相似的特點。首先是獨立性,如果失去了獨立性,站在某個特殊利益集團的一面,為某種特定的利益說話,這樣的批評就是不健康的。可以說,相對的獨立性是保持正常的公共批評的前提。只要是獨立的批評,坦蕩無私的批評,哪怕是錯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張季鸞、胡適他們在那個時代的批評之所以獲得讀者的認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站在民間的獨立立場,是以無黨無偏之身關心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的見解。

  其次是批評的開放性。批評當然不是一言九鼎、一錘定音,不是絕對正確,句句是真理,更不是一句頂一萬句,批評在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家之言,批評本身必須接受而且要經得起批評,被批評對象和其他人都可以闡明各自的理由,表達各自的看法,然後由公眾作出評判。相反,不允許批評,先驗地確定某種觀點是天然正確的,是真理的化身,人們只能無條件接受,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批評有不準確的地方,我們仍然要為批評的權利辯護,換句話說,沒有人、沒有一種力量具有批評的豁免權。

  第三,批評要具有超越性,不能誹謗,不能進行人身攻擊,不僅要避免狹隘的個人恩怨,同時要避免因為不同價值立場而做出簡單的評判,更不能濫用批評的權利,借批評來謀取利益。林白水是一位著名報人,曾經主辦過《社會日報》等報紙,1926年因言獲罪,遭軍閥張宗昌槍決,成為言論史上的烈士,他的死固然可以證明那個時代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是不可靠的,但另一方面,與他同時代、有不同傾向的報業同行對他利用手中媒體向官僚、政客要價、勒索的行為也有看法,龔德柏回憶錄甚至認為軍閥殺他恰好成就了他的美名。本來與他合作辦報的胡政之,認為他這樣做早晚要出事,與他分道揚鑣。同是1926年殉難的邵飄萍自辦《京報》時的一些做法,包括收過一些軍閥的錢,以及與馮玉祥的關係太密切、捲入郭鬆齡倒奉事件等,也頗招人非議。在肯定邵飄萍、林白水為新聞自由殉身的同時,其實我們也不必避諱他們的缺陷,最明顯的就是他們的超越性不夠。批評的本意是改善,要有基本的底線,立足於事實,更要超越於現實的利益之上,缺乏超越性的批評很可能會走樣乃至變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