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不必被反對派喉舌牽著鼻子走

http://www.CRNTT.com   2010-09-15 11:29:22  


 
           《蘋果日報》用心險惡

  但是,《蘋果日報》卻挑撥離間指“李嘉誠惡晒”,誣衊“中央肯定李嘉誠在港的經濟霸權”,“令香港仇商情緒惡化”云云。

  香港為什麼出現了不能掉以輕心的仇商仇富情緒呢?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蘋果日報》長期煽動仇商仇富情緒,分化社會,破壞和諧;二是香港社會轉型,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窮人向上流動機會減少。而針對社會轉型向上流動機會減少,《蘋果日報》誣衊中央肯定香港工商界在港的“經濟霸權”,並賦予其“政治特權”,導致有關仇富的爭論,矛頭不僅指向香港工商界,而且指向中央和《基本法》規定的香港政制發展,這是《蘋果日報》用心險惡之處。

  梳理香港仇商仇富情緒的來龍去脈,有助看清《蘋果日報》是如何蠱惑人心、推波助瀾,從而正本清源,激濁揚清;同時,也有助認識清楚仇商仇富情緒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從而從根本抓起,盡快實現經濟轉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向上流動機會。

  實際上,香港社會過去不但不仇商仇富,而且是認同經過努力奮鬥向上流動的價值觀,羨慕像李嘉誠那樣依靠自己打拚贏得成功的人士。李嘉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香港人看做“香港夢”的典型代表。很多香港富人,都是在過去幾十年裡譜寫了各種傳奇的發達故事,李嘉誠靠勤奮和智慧發家的故事更是無數香港普通人的行動指南。

           從渲染“官商勾結”到煽動“政治仇富”

  香港回歸後,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沙士肆虐的慘痛影響,失業率一度攀升及資產蒸發,使人人自危、迷茫和憂慮。反對派政客利用市民對政府的不滿,大造所謂“官商勾結”輿論,藉以製造矛盾,分化社會,令香港一度陷入內耗深淵。興商重商本來就是香港的傳統,也是香港的成功之本。但是,所謂“官商勾結”指控下民粹主義氾濫,一系列重大的商業項目都引發激烈爭議,置身其中的官員甚至商人都成為攻擊的對象,以致商人感到香港不再重視創造財富,而只著重財富分配,商業決策處處受到政治掣肘,創富的商人竟成為“罪人”。政府則動輒得咎,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社會亦缺乏搞好經濟的和諧環境,這不僅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亦令香港社會產生了可能會被邊緣化的憂慮。

  2003年至2005年興起的“官商勾結”指控,其所煽動的仇商仇富情緒,矛頭是指向特區政府和本港工商界人士。但隨著香港政制發展,反對派和《蘋果日報》煽動的仇商仇富情緒,矛頭不僅指向香港工商界,而且指向中央和《基本法》規定的香港政制發展。《蘋果日報》聲稱:“回歸後,由於大地產商、大商家操控了立法會功能界別、操控特首選舉委員會,更因他們與北京掌權者的關係,使特區政府的施政不斷向大商家傾斜……刺激起仇富情緒。這種情緒將導致港人放棄默默耕耘奮鬥精神,而傾向抗爭。”《蘋果日報》又聲稱:“當市民看到商界不但壟斷經濟利益,連政治利益也全放進口袋時,他們自然感到難以接受,自然強烈要求打破現時政治經濟上的壟斷,爭取改變畸形的政治經濟制度,包括爭取盡快落實公平公正的雙普選。”《蘋果日報》如此煽動“政治仇富”,竭盡蠱惑人心之能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