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貧富懸殊 癥結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0-09-28 11:07:42  


香港繼續“無爲”下去,貧富懸殊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訊/“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難以根治的病症。工人與其與富人、商人對敵,不如爭取改善權益而相依共存,振作自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於富人,藥方一條,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也用之有道’。”《文匯報》今天登出金劍的文章“為港貧富懸殊診症”,文章內容如下:

  截至今年,香港貧窮人數已逾150萬人。按國際的“堅尼係數”,香港的貧富指數高達43.4,在新加坡42.5、美國40.8、以色列39.2之上,列全球貧富懸殊之首。貧富懸殊處理不好,易被居心不良政客點火煽風燃燒起來危害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可見特首十月的《施政報告》宜列為優先處理重點。

  有政客說:造成香港貧富懸殊是“官商勾結”;有“八十後”青年說:是富者“為富不仁”。兩者合起來煽動仇商仇富心態。

          共同分析貧富病根

  首先,大家應承認,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難以根治的病症,它恰似癌細胞與這個社會共生共存切不掉甩不開。資本家擁有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料(例如廠房、機器、設備等),僱用工人為其生產勞動,從而獲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的利潤,即勞動中的“剩餘價值”。因而相比之下,資本家富有,工人僅能以工資過活。要消滅此種狀況是不可能的。但政府計劃經濟卻限制了生產力的發揮,政府“包養”人民的結果是養了懶人也妨礙了人的積極性的發揮。在香港,“消滅”資本家和商業運作,香港就完了,你我都完了。與其與富人、商人對立,不如爭取改善權益而相依共存,此乃明擺著的事實。

  其二,香港貧富懸殊並非一九九七年回歸之日始。回歸之前,香港早就存在富可敵國、貧無立錐的懸殊狀況。房屋署的寮仔部就是專門用來清拆窮人山邊的鐵皮木屋群的。那時的“雞寮”(觀塘)、“老虎岩”(樂富)、黃大仙等地都是窮人聚居之地;而住跑馬地、半山區洋樓者非富則貴。香港“九七”前的貧富“堅尼系數”是42.8,回歸後十三年來只微升0.6個百分點,因而把貧富懸殊原因統統算在特區政府頭上不但不符事實,也引起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疑問。

  其三,比對之下,香港實乃福地。若到印度孟買或巴基斯坦,看到數以萬計的男女老少住破茅棚,在綿延幾十公里堆積如山的垃圾堆尋找“食物”之慘況,香港人應知住高樓大廈和排隊買股票、上茶樓“嘆茶”的幸福了!有長者撿紙皮拖汽水罐過日子嗎?有。關鍵在於:香港的經濟和生產結構已經轉型,港人搵食已不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麼簡單、容易。那時無知識無生產技能的家庭主婦、老太婆也可剪線頭、插膠花養活自己。現在廠房北移已逾三十年,進入廿一世紀,我們仍可靠簡易的“手工作坊”不用知識勞動搵食嗎?懷舊,使部分人不思進取而甘當等待、伸手派,應是“貧”的原因之一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