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建平:日本只給了中國0.25個面子

http://www.CRNTT.com   2010-09-29 10:39:00  


 
中日相爭,美國得利

  古語雲:“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那麼誰是釣魚島風波的得利者呢?日本行強權外交、實力政策,中國抗議幾近空轉;但到了雙方首腦齊聚美國之後便突生轉機、事態驟解。這象徵性地顯示了美國的“領導”力量。美國高官聲稱:美國並不“仲裁”中日爭端,“重要”的是通過外交途徑“早些解決”問題。其言外之意,乃美國不問是非,但要維持美國霸權下的和平。而美國副總統說得更有深度:美國欲與中國構建“正常關系”必須“通過東京”,日美關系“非常重要”。在日美首腦、外交當局的會談中,美國一方面表示日美安保適用於日本控制下的釣魚島,一方面強調“與中國的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催促早日通過對話解決中日爭端;在中美外交場合,美國則推動恢複因售台武器而中斷的中美軍事交流,促使人民幣升值。

  至於中國,也在紐約公開發出了對日本最高強度的譴責。結果,日本向中國妥協而宣布放人,向美國明確表示東亞共同體“包括美國”並積極解決美國所擔憂的駐日美軍基地問題;中國的美國觀也有變化即認為“一個強大穩定的美國”有利於中國乃至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的難題也都呈現破解跡象。9月24日,美國國務院的官員會見記者,對中日爭端的解決表示“滿意”,希望“緩和緊張”、“恢複原狀”雲雲。總之,釣魚島撞船事件的收拾,既非完全的日本“法律解決”,也非完全的中國“政治解決”,而是到了紐約以後的“美國解決”。不過,中日兩國各付出了代價:美國的對日、對華外交均有所突破。

  中美日三國關系圍繞美國利益中心的互動緣於美國設計的中日冷戰關系結構。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戰勝國對日議和時,美國就排除中國而庇護日本逃避戰爭責任;及至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夕,不僅違反《波茨坦公告》將琉球私授給日本施政,而且把中國有領土主張根據的釣魚島也劃在所謂“歸還”範圍。前者慫恿日本政治主流保持著帝國主義時期蔑視中國觀的連續性,後者則刺激了日本出於國家利益的、直感的對華敵視。兩者都是中日關系的結構性矛盾,而美國則依靠駐日軍事基地,向日本公開挑釁對付“中國(朝鮮)威脅”的“日美安保論”,對中國則密告抑制日本軍事力量強化的所謂“瓶蓋論”。這種東亞冷戰史早已證明:美國從中日雙方均獲得了貌似“保護”實則壓迫的利益。不過,從這次釣魚島風波來看,日本仍然甘於付出作為美國霸權工具的代價,以尋求國家利益,並向弱勢鄰國擴張,這難免喚醒鄰國民衆遭受其侵略和殖民統治的痛苦記憶,進而使得現實矛盾的處理更加棘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