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極端氣候下 氣象預警要加強

http://www.CRNTT.com   2010-10-22 11:39:07  


 
  氣象上的“共伴效應”現雖台灣皆知,但其實有更深的含意,主要是東北季風較低層的冷空氣,遇上颱風暖濕的水氣,兩個會產生不穩定輻和帶,很容易有對流雲系產生,加上東北季風本就容易在台灣東北部或東部,因地形關係抬升而造成降雨更加劇烈。

  宜蘭特殊三角的地形,更是給這種氣流交互作用關係,提供一個溫床,常常是溪南淹、溪北不淹,或是溪北淹、溪南不淹。此外,若是颱風的外圍環流,剛好與東北季風同一側,也容易產生風勢增強的結果,強化風雨的程度。這次光前兩項因素就造成破紀錄的雨勢,更何況合而為一可能造成的傷害。

  目前看來梅姬有機會開始轉向,雖對台灣不構成直接威脅,但仍須持續留意颱風外圍的水氣,將開始對中南部與東南部地區帶來較大雨勢,而東北季風與颱風環流構成之共伴效應,仍有機會持續至周末,對已累積近千毫米的北部、東北部脆弱區恐帶來更大的壓力,都應嚴加防範。

  對於眾所期盼的花博,此次颱風更考驗各場地的耐災承受度,尤其位於河邊的園區,如大佳河濱公園展區,更需防範水位暴漲帶來的損壞,提醒主辦單位除開展期間的日常天氣預測外,對於災害性天氣更不能輕忽。

  今年夏末後,受反聖嬰年的海溫異常影響,於南海與菲律賓東方的西太平洋地區,海洋溫度持續偏暖,提供低壓系統很好的發展條件,雖不是每個都形成颱風,但已造成各國多起的暴雨成災事件,從越南、菲律賓到日本等地,在這一個月幾乎連成一氣。尤其台灣位於東北季風與南方低壓系統交界帶,面對未來持續有機會形成的秋颱,相關單位更應謹慎因應。

  尤其宜蘭民眾昨天晚上收到訊息為大豪雨,事後為超大豪雨的三倍雨量,民眾普遍感受到預報失準,顯示過去的預警方式,如以颱風風速為主的暴風圈警報,早已不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尤其氣候變遷已成常態,面對氣候異常事件增多,在氣候調適策略上,應考慮未來在災害傳播方式及監測上有必要加以強化,不應只停留在科學預報準不準的爭議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