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費孝通與中國文化自覺

http://www.CRNTT.com   2010-11-02 13:31:38  


 
理想的超越

  創造必定已是超越。但我還想從國際層面來表明費孝通促成的儒家思想的超越。

  費孝通使儒家的思想實踐不限於國際漢學界或儒學界;他創造了儒家思想論戰的新對手,因此也就創造了儒家思想同其他文明對話的更大空間和可能。

  例如,在兩篇有關文字下鄉的短文中,費孝通解說了為什麼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更重要的是,他顛覆了通過文化啟蒙改造社會的幻想。費孝通先生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展示了,知識總是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任何正常人都有知識,不必定附著於文字,因此每個人都只有知識的比較優勢等等。費孝通隱含的結論是,必須首先改變生產方式,否則僅僅文字下鄉無法改變鄉土中國,而且文字也不會扎根農村。經驗證據一再支持了費孝通的判斷。費孝通思考著改造鄉土中國的新出路;但在智識上,他也挑戰了直到今天仍頗為流行的自由主義和啟蒙哲學的話語。

  在“無訟”一文中,費孝通通過一個簡單的個案——某人因妻子偷人打傷奸夫、奸夫到法院告前者——就提出了一系列抽象意識形態化的基於個人權利的法治話語和實踐很難回答的問題:傳統“禮治”的正當性和有效性,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的關係,法治實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基礎,法律移植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衝突等等。這個例子高度具體化了“禮治”與“法治”遭遇的現實情景,至今仍具有強烈的驚醒作用。

  但晚年的費孝通還有另一種超越,並且同儒家思想有了更直接的承繼。思考集中表現在費孝通晚年的一系列學術短文和學術反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林片思》。不僅由於思考的地點或觸媒使費先生同儒家傳統在空間和文化符號上聯繫起來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問題——從國內看是“教之”,從國際看則是“平天下”——和思考的方式也同儒家傳統聯繫起來了。

  文章的核心是關心未來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國與國之間怎樣相處的問題”。費先生提到了環境污染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人與人的心態問題。他在《孔林片思》中說,“現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全球性的戰國時代,是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在呼喚著新的孔子,一個比孔子心懷更開闊的大手筆。”

  “新的孔子必須是不僅懂得本民族的人,同時又懂得其他民族、宗教的人。他要從高一層的心態關係去理解民族和民族、宗教與宗教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自覺。考慮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心態的人今後必須和平共處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不能不為已不能再關門自掃門前雪的人們,找出一條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

  這段文字寫在1992年6月。在國內,當時市場經濟剛剛開始全面推進,而費孝通先生卻提出了如何在21世紀處理國際之間的問題,提出了環境和能源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及民族和民族、宗教與宗教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顯然是一種超越其所處具體社會和思想環境的眼光和關懷。而在國際上,也是直到一年後,美國學者杭廷頓才提出了所謂“文明的衝突”問題;而這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提及了費孝通提出的諸多問題之一……這足以展示費孝通的思考和判斷在中國和世界學人中具有的先鋒性,但更重要的是超越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