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日本民族文化再發現

http://www.CRNTT.com   2010-12-02 14:33:38  


 
  龜戶地區老人生活與整個日本並無大的不同。如果加入了國民年金,退休以後每個月可以領25萬日元(約合2萬人民幣)左右,如果是大公司職員,這個數字可以達到40萬日元,加上日本家庭一般存款較多,所以多數老人生活優渥,用佐藤的話說,“在社區活動之外,每天做做操、散散步、遛遛狗,還經常旅遊”。有趣的是,在談到自己買馬彩這個愛好時,他頗有些不好意思:“這個不得體……中國的老人比我們要有追求吧?”

  下午4點,佐藤先生開車帶我們去往夏末大會的主會場——龜戶中央公園。這是一次聯合了龜戶22個町會的更盛大的節慶,包括了神輿巡游、防災體驗、模擬販賣、納涼大會、花火大會等等,預算超過700萬日元,“行政很壞!區役所只肯出一半的錢,剩下一半,除了各町會從會費中拿,還要請企業來贊助。”

  請來的企業多是某某料理店、某某紀念品商店、某某會計所,做的都是街坊生意,每家出2萬日元贊助,然後在明黃色的活動手册上登一個豆腐塊廣告。今年節慶要放煙花,“目標一千發”,可是贊助沒拉夠,只能放600發,他們也不在意,仍然高高興興地寫“花火大會贊助感謝”。

  5點,太陽沒那麼毒辣了,小攤販的生意也來了。他們中的多數人是專做節慶生意的露天商,打著大阪、廣島、北海道特色美食的招牌,空氣中彌漫著章魚燒和爆米花的香味,有點中國廟會的感覺。陸續前來的市民不少穿著“浴衣”(一種較輕便的和服),他們買些小吃,在草地上鋪塊塑料布,架個小桌板,就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這場景,和數十年前,甚至數百年前的場景沒有什麼兩樣,也許,日本想象力豐富的“怪談”就是從這裡誕生的吧。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中央公園的燈籠亮了起來,一群穿著正裝、領導模樣的人進場,他們在兒童鼓樂隊的引導下前進,偶爾舉手向草坪上的市民打個招呼。市民們繼續喝著啤酒,吃著燒烤,偶爾也給他們鼓鼓掌。領導們繞場一周後,坐到了舞台上,兒童鼓樂隊開始一首一首演奏樂曲,聽起來全部是似曾相識的日本動畫片主題歌,每奏完一曲,台上的領導都要微笑著鼓勵一下,看起來有一種令人忍俊不禁的與民同樂氣氛。之後是領導講話,區長、議長和本地政治新星依次登場,說的無非是要團結起來,讓龜戶更美好之類的話,也沒幾個人在認真地聽,倒是舞台下方那綠油油的宣傳標語更有意思:“防中暑,要喝有鹽分的水!”

  演出在7點準時開始,22個町會的婆婆媽媽們依次登場,都穿著和服,蹬著木屐,跳著節奏緩慢的傳統舞蹈。台上跳得起勁,台下的“浴衣”們也不遑多讓,披著殘留的“夕燒”(夕陽),踩著音樂的拍子加入了草坪上的集體舞,踩地、抬腿、半轉身……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從空中往下看,他會看見一個幾百人手挽手圍著的巨大圓圈,在慢慢地逆時針轉動呢。再過一個多小時,天黑透了,人微醺了,舞跳累了,花火會倏地升上夜空,開出600朵璀璨的花兒來。

  “以節慶之名”是這一切的契機,人類學家早就注意到日本人對“即時傳統”的偏好,他們擅長借用各種傳統符號——它可能是本地神社某個古老的儀式,可能是“下町”家長裡短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日本文化中對易逝的美好事物(譬如櫻花和花火)的迷戀——來覆蓋新的環境,從而創造出人們對一個自治的鄰裡的認同:這裡是江東區,這裡是龜戶,這裡是龜戶三丁目。不過也有人類學家視野之外的話題,日本杏林大學副教授劉迪提醒本刊記者,中國人看日本,往往只看到它的內閣在走馬燈似地換,卻少有人看到中央政府不穩定之下地方自治體的穩定,“這種穩定的自治能力,是不是日本雖經歷20年經濟不景氣,卻仍然沒有垮掉的重要原因呢?”

  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如此和諧地交融在一起,這個高度發達的後工業化國家,並沒有像我們一樣在現代化過程中疾速地拋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另一方面,日本讓我們感覺到,民間社會,是比國家機器更久遠和安定的力量。

  (參考資料:西奧多.C.貝斯特《鄰裡東京》、張暄《日本社區》、張燕淳《日本四季》、三浦展《下流社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