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價格管控或導致短缺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8:48:45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訊/近日,東三省糧食主產區正上演出一場搶糧大戰。當前糧食深加工企業、貿易企業和糧食收儲單位競相入市搶購糧源,在決策層涓涓善意的臨時價格管控之背景下,當前糧市出現了“稻強米弱”的價格倒掛局面。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學者劉曉忠文章表示,當前價格倒掛現象並不僅限柴油、大米等,食用油價格倒掛也日益突出。日前市場傳言發改委要求大型食用油生產企業在開足馬力穩定生產保障供給的同時,未來4個月內價格只能下調而不能上漲,令食用油生產企業怨聲不斷。由於原材料和生產成本上漲,現在每生產一噸小包裝食用油要虧損約180元。

  應該說,最近國務院及其相關部委通過出台國十六條和修改《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等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價躥升之局面。如在菜籃子市場負責制的強大政策推力下,諸多城市的蔬菜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回落。顯示出了當前臨時價格和交易管控政策在遏制物價上漲方面的立竿見影之成效。

  文章認為,盡管發改委表示,當前採取必要的臨時價格管制措施,不會改變市場經濟下企業定價自主權,更不會出現計劃體制的回歸。但這種糧市日漸顯現的價格倒掛風險和部分地區由於菜價管制出現的菜販罷市等已向決策層發出預警:若稻強米弱和食用油生產虧損等局面得不到適時的矯正,糧食很可能將出現類似於“柴油荒”現象,令當前通脹風險易容為糧食等商品供給和價格的叠加衝擊風險。

  無須諱言,當前食品等由價格躥升蛻變為供給衝擊和價格倒掛,是當前臨時價格和交易管制所帶來的負效應。事實上,不論是基於國內外歷史之考證,還是對管制的邏輯理路之解析,通過價格和交易管制防治通脹都極具“毒癮”,不僅將導致價格和交易管制由臨時性被迫轉變成常態化手段,還將導致通脹表現形式由價格形態轉換成供給和價格的混合叠加形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