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十二五時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3-29 08:34:30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訊/對國內外各種環境條件進行動態考察和趨勢分析,從而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是正確制定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的前提與基礎。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全面分析中國“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基礎上強調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的文章稱,這對於我們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統一認識、凝聚力量,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更加奮發有為地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戰略目標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環境分析

  文章表示,國際環境總的特點是兩個大趨勢和一個總潮流沒有改變,即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一是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目前,世界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整體實力在上升。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目前,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進一步加深,新的跨國併購、跨境投資、技術合作和產業轉移勢頭正在上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優化配置、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有利於各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拓展發展空間,也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三是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順應時代潮流,維護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各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尋求和擴大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現實選擇。

  在國際上兩個大趨勢和一個總潮流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表現出一些新特點。一是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形成的過度負債、過度消費模式被打破,試圖通過擴大投資和出口、重振製造業來恢復經濟增長。新興市場國家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受阻,在努力穩定外需市場的同時,試圖通過擴大內需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源輸出國借助資源優勢,加強資源自我開發利用,延伸產業鏈,試圖改變單純依賴資源出口的發展模式。世界經濟結構的這種大調整,將給國際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帶來較大影響。在需求面,消費將持續不振;在供給面,競爭將更加激烈。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深刻變革。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是指對國際重大經濟、財政、金融、貨幣等問題進行磋商和解決的組織機構及其協調活動。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下,原來由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壟斷的傳統國際經濟協調平台已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必須形成更多國家平等參與、共同發揮作用的機制。由此,世界經濟治理機制進入變革期,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國際金融組織體系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都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三是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孕育突破。大的經濟危機對於舊的產業結構來說是一種清理機制,對於新的產業結構來說則是一種催生機制。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多重壓力下,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正處於新的孕育期。世界許多國家把加強科技創新、加強前沿基礎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點,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四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實力步入上升期。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達國家經濟普遍低迷、復甦緩慢,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則率先復甦,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國際事務中,發展中國家正在爭取更多的參與權和話語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