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漢字的悲哀 | |
http://www.CRNTT.com 2011-04-12 14:11:11 |
華東師範大學新聞系大一學生小陳說,上學期末她收到一份來自新聞寫作課翟老師的特殊“禮物”。“他給每一位同學都用毛筆字寫了一份試卷批語,字寫得剛勁有力,很美。收到這樣一份批語,心里會有莫名的感動。”小陳說,以前師範院校的學生要天天練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執教後為人師表,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惜現在書法課在更“重要”的課程面前,只成了選修課;大學幾乎全用多媒體教學,一些條件好的中小學也部分實現多媒體教學,老師的親筆字都難得一見了。 身為電腦工程師的市民老陳,由於理科出身又電腦化辦公,從前一直被家人笑稱 “錯別字大王”。自從在報刊亭發現了《咬文嚼字》雜誌後,覺得很有意思,此後一直訂閱,“現在不但摘掉了自己"錯別字大王"的帽子,平時和家人看新聞時發現錯別字,還會"專業"評點一番,這樣生活中平添了項樂趣。” 有個數字也許可以說明一些東西。2009年夏天,“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賽”吸引了整整20萬民眾參與,上至年過九旬的老人,下至不滿十歲的小學生。《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郝銘鑒感慨:“群眾心底對漢語的熱情讓我們感動,讓人看到了母語意識的回歸。” “越來越多亞洲人在練中國書法” 你願當“新文盲”嗎? 在上海老字號“周虎臣”買筆時,白寶鈞曾親見一名日本教師買了幾百支毛筆要帶回日本給學生。十幾年過去了,這幕場景還一直印在他腦海里。 其實,外媒對國人提筆忘字現象的關注並非首次。加拿大《環球華報》曾以《頻繁使用電腦 中國許多年輕人開始忘記漢字寫法》為題報道;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聚焦過漢字因久不書寫而陷入被遺忘的困境。而美國《洛杉磯時報》的這則報道還格外指出,“在日本或在韓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練習寫中國的書法。” 目前在復旦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攻讀碩士的日本留學生長井由花說,日本的中小學都開設書法課,她讀過的公立小學一、二年級有鋼筆課,三年級後是毛筆課,一直持續到初中畢業,“因為書法課每周只有一節,所以半數以上的同學都在課後去"書法教室"。這不是迫於家長壓力,也不是為了證書考級,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正在日本當交換生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學生王磊說:“提筆忘字的尷尬,其實日本也有。很多日本人習慣用片假名(類似拼音的功能)書寫,不過考試時老師會強調有漢字的詞匯要寫漢字。而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推廣漢字能力測試,規定公務員和教師等必須通過一定級別的考試,許多企業用人也參考這一考試結果,這就是日本大學生畢業前基本都得過的考試——"漢檢"。” “在韓國,漢字不是必須掌握的,但現在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很多公司都要看應聘者有沒有漢字資格證。”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韓國留學生吳錫文說,“這足以看出韓國對中國漢字的重視。” 實際上,無論是科技進步還是東西方文化交融,或許都只能被稱作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 “借口”。作家王蒙曾疾呼:“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這並非危言聳聽。 在中國文化中,恐怕沒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漢字更能體現數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幸而,這一現象已進入公眾視野並引起廣泛關注。就在今年5月,“第二屆全國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拉開帷幕;山東青島也首次開辦寫字節,10萬學生摹帖習字…… 繪畫大師畢加索說過:“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會做書法家,而不是畫家。”身為中國人的你,願當“數典忘祖的新文盲”?(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林環 實習生 董雅玲)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