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移民不移錢——中國人海外移民現狀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1-04-18 13:55:21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訊/據調查,只有很少部分的中國新移民會將主要資產和生意帶到國外,在當地的投資行為以擁有房產和股票為主,而房產又占絕大比重。此間《瞭望東方周刊》今天登載紀實文章“移民不移錢——中國人海外移民現狀調查”: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薑智鵬 | 上海報道

  “我家庭的歷史,就是一部近現代中國人的海外移民史。”面對客戶的時候,李華學總喜歡講自己家族的故事,雖然這很不符合西方文化公私分明,保護隱私的傳統,但李華學告訴《望東方周刊》,“這能讓客戶們知道,他們現在處於一個多麼好的時候。”

  澳大利亞人李華學是上海一家移民公司的合夥人,能說一口地道的上海話。

  “我父親是文化大革命之後的第一批大學生,自費留學並留在澳大利亞,也就是‘洋插隊’,我妻子的祖輩是晚清時候作為勞工去美國修鐵路的,僥幸沒死,輾轉去了加拿大。”

  中國人的海外移民,無形中帶動一個新產業的崛起。2009年,李華學和妻子陳梅重回中國,開始做移民中介。“如今移民的中國人,不再是勞工和‘洋插隊’,而是投資者。他們想要的,也不再僅僅是一個海外的身份,而更看重賺錢的機會。”

辛酸的前輩

  中國人移民海外,古已有之。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下南洋”,則是中國人海外移民的最高潮。

  史載,鴉片戰爭之前,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約為150萬人。而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直到1949年,移民人數飆升,僅1922年至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人。

  當時移民海外的主要是華人勞工。

  陳梅的祖輩也是此時離開福建的。“美國的工頭也不拿中國人當人,每天都有勞工客死異鄉。等到鐵路修完,村里同去的十幾個人只剩下3個。”在她很小的時候,長輩就告訴她這個辛酸的開始。“經過三四代人的拼搏,我們才融入了澳大利亞社會。不被歧視,教育、收入、社會地位和當地人一樣。”

  李華學父親的移民,則是一個主動的行為。

  1987年,李華學的父親自費赴澳大利亞留學。“就帶著一個手提箱,裝著幾件換洗衣服和1000多美元。前途未蔔、背井離鄉、舉目無親。”

  李華學說,為了維持生計,父親一天要打好幾份工,根本沒有時間讀書。“但因為拿的是留學簽證,學費還是得交。而找的工作都是最苦最累,薪水最少的,即便如此,找到工作就算不錯了。”

  上世紀9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一次性給8萬多名在澳中國人發放了移民許可。李華學的父親成為澳大利亞人,如願以償。幾年後,李華學父親所在公司登陸A股市場,成了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而在赴澳留學前,他已是這家公司的辦公室副主任。

  不是猛龍不過江,大多數的“洋插隊”故事,都以辛酸和無奈收場。

  當時,在華人移民中就很流行這樣的調侃:“餐館端盤子的多是碩士,開出租的起碼是博士,找到公寓掃地的工作,那要博士後。找一份工作,起碼要走破3雙鞋。”

  至今,李華學的父親仍在當地開出租車為生,“對於我們回到中國,他們總是有很多感慨,沒想到居然是這樣的輪回。當年如果不出去,當個上市公司領導,比開出租不知強多少倍。”

  “上世紀90年代來到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很少有人重新達到當時在國內的社會地位。”李華學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