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失衡的廣東學“慢跑” | |
http://www.CRNTT.com 2011-04-30 08:33:34 |
“綠”、“道”、“網” 綠道網,由綠色的道路組成的網絡。權威的釋義是: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穀、山脊、風景道路、鐵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內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居住區。 2010年,廣東省完成了珠三角九個城市的綠道網絡,全長2372公里,將珠三角連成了一張大網。 這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綠化帶”,還包括171個驛站和休息點,以及停車場、自行車租賃、餐飲、衛生、安保等服務設施。 如此看來,這巨大的網,本義應是:用道路,來取悅每個行走其上的普通人。 但綠化帶並不陌生,尤其在南方,怎樣能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在綠化方面我們曾經有過很多工程,譬如青山綠水工程、河流整治工程等等,為什麼綠道網與以前所有的綠化工程都不同?因為綠道網有兩個關鍵因子,一是綠道,二是聯網——這些都有嚴格的規範標準來界定。而過去的綠化工程標準不同,景觀各異,較難達到整體效果。”3月24日,廣東省副省長林木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3月24日,廣州。這是2010年剛剛建成的一條廣東省立綠道。左邊是珠江沿岸,有大片的綠地公園;右邊則毗鄰主幹道,不時有機動車呼嘯而過,但有綠化帶隔離,另有兩條道路夾在鬱葱之中,一條是人行道,一條是自行車道,儘管不寬,但顯得愜意,安全。 自行車道上,不時有人騎單車掠過;人行道上,有行人在緩步前行。幾位老人在珠江邊公園裡,走著,說笑著,到一個綠道驛站中休息。 在外觀上看,綠道與其他綠化景觀不同的重要一點,是它有自己獨特的身份標識。在廣州、東莞和增城,記者看到了不同的綠道,有位於繁華市區的綠道,也有位於鄉郊野外的綠道,但它們都有共同的標識系統,有統一的內部標識牌,還有統一的外圍指示牌,清一色的白柱綠標。 “網”是綠道最重要的特征。“一定要成網,”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時,林木聲副省長反覆強調,“綠道一定要成網,沒有網就沒有功能。” 因為成網,所以“一眼望不到盡頭”,它們都通向遠方,與其他綠道互聯互通。 《中國經濟周刊》採訪中了解到,在建設“網絡”時,各市都經歷了兩個階段。 首先,盤點自己的自然資源,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世界遺址之類,過去都散落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由於綠道網,很多被人們熟視或忽視的這些自然、人文景觀,重又被重視起來。 其次,串聯。通過綠道網將這些點串聯起來。 “綠道最重要的標準是對慢行道兩邊的綠化帶作出嚴格的規定。綠道分為三種,寬度也有不同。都市型綠道,每邊要建10米綠化帶;郊野型綠道,每邊要建50米;生態型綠道,每邊要建100米。”廣東省東莞市綠道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常路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東莞綠道連通線上,串聯了沿線旅遊景點及興趣點200多個。這些點都有一個共同的專業名稱即生態節點。在這些生態節點上,一般會建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設施,如廁所,休息驛站,或者小賣部等。每個驛站會配備數百輛自行車出租給遊客。 3月25日,記者走訪東莞市鬆山湖綠道時,看到驛站附近,很多年輕人騎著單車飛馳而過;路旁有一個小小花園,很多人走進花園,在花叢中觀賞、拍照。東莞市民老吳告訴本刊記者:“東莞越來越漂亮了。到周末,我們一家就會開著車到鬆山湖綠道網,把自行車架在車上,到了目的地就下來騎車,一家人玩得非常開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