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蔣經國眼中的共產黨

http://www.CRNTT.com   2011-05-26 14:45:10  


 
  “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午睡中突發胃腸道大出血,經搶救無效去世。中共中央發了唁電:“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蔣經國死後,台灣局勢日益演變,鄧小平曾感慨地說:“如果蔣經國還健在,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鄧小平和蔣經國相識較早,彼此有一定了解。1926年1月,鄧小平從法國巴黎到蘇聯,與蔣經國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但兩人不在一個班。鄧小平在當時被稱為“理論家班”的中大第七班。只有上大課時,鄧小平才會遇到蔣經國,兩人經常並肩坐在一起聽課。鄧小平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小組長,管理20多人,負責評估團裡所有成員的意識形態和表現。蔣經國是這個小組的成員。可惜,歷史學者至今沒有找到鄧小平對蔣經國的評語報告。

  鄧小平比蔣經國大6歲,但因為個頭矮,排隊時經常與年齡最小的蔣經國挨著站在一起。一次蔣經國問鄧小平:“你幹嗎老是圍個圍巾,熱也圍、冷也圍?”鄧小平告訴他,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常去當清潔工,法國的清潔工都圍這麼一條圍巾。經歷艱難磨煉的鄧小平以幹過清潔工為自豪:“這是在巴黎留下的習慣,不圍反而怪怪的。”

  蔣經國經常邀鄧小平一起去莫斯科河邊散步,並向他了解在巴黎的情況。每當鄧小平聊起在法國勤工儉學和參加中共旅歐支部的經歷時,蔣經國都聽得津津有味,並盛情邀請鄧小平為墻報《紅墻》寫稿。鄧小平正想找機會談一下在巴黎的心得體會,於是便連著寫了幾篇文章,交給蔣經國發表,效果非常好。鄧小平的文章言簡意賅,觀點鮮明,蔣經國非常欣賞,常放在頭條位置。

  在莫斯科留學時, 蔣經國把鄧小平看成“大哥”和“學長”。當鄧小平與國民黨右派同學穀正鼎和穀正綱等人辯論時, 蔣經國往往站在鄧小平一邊, 國民黨右派同學為此十分惱怒。

  1927年,鄧小平離開蘇聯回國,兩人就再也未曾謀面。後來,兩人分別成為國共兩黨的中堅力量。這兩位昔日的同學,一直在海峽兩岸關注著對方。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後,蔣經國對“美國駐台灣大使”安克志預言,鄧小平極有可能複出,因為大陸主流媒體一致抨擊鄧小平,顯然是黨內某些當權者(“四人幫”)忌憚他這位昔日同學東山再起的潛力。安克志將信將疑,結果四個星期後,“四人幫”被粉碎,鄧小平回到北京。

  1978年,蔣經國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同年,鄧小平複出後全面主持工作,蔣經國為此召開了一次緊急高級情報首長會議。與會者都認為,鄧小平比毛澤東溫和,兩岸關係將趨於緩和。蔣經國在聽完大家的發言後表示:“你們的評估都太樂觀,因為你們不認識鄧小平,但我認識他,我們在蘇聯一起學習過,他其實比毛澤東更為厲害,未來兩岸的情勢將比你們想象更為複雜。”

  當年12月,解放軍停止了自1958年開始的對金門、馬祖的炮擊政策,國民黨軍隊也停止反炮擊。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議兩岸開放經貿、旅行和通郵。廖承志也發表了致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提議國共第三次合作,並表示願意訪問台灣。

  對鄧小平的這一波“和平攻勢”,蔣經國的反應敏銳而謹慎。在當時“三不”占據主流的政策環境下,他一方面謝絕廖承志的來訪,與大陸保持一定距離,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北京現在熱切鼓勵兩岸之間擴大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從長遠來看,對台灣必然是利大於弊。出於這樣的考慮,才有了後來的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的政策,為緩和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