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劍:改造政府主導的中國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09:30:38  


 
延伸閱讀;

周其仁:政府主導投資的經濟性質

  2011年04月08日08:01 來源:財新網 作者:周其仁 

  【財新網】(專欄作家 周其仁)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文告,都少不了“政府主導”這個詞。走進現實經濟,與此對應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早年改革一度高舉的“政企分開”大旗,也許是敵不過普遍現實的緣故,色調日趨暗淡。相反,高歌“政府主導”的理論和政策基調大行其道。不少理論家論證,“政府競爭”不但是中國奇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還是中國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偏好誇張風格的,還說這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好的經濟制度”。

   也許他們是對的吧。我的一點保留態度,無非是顧及經濟比賽的時間相當長遠,因果聯繫複雜多樣,特別是由非常抽象的原則組成的“體制”,究竟對長期經濟績效的貢獻幾何,多看看有益無害,不必急急忙忙馬上說個明白。本文一如既往,限於討論“政府主導”特色對貨幣運動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上周本欄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央行以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調控的一件主打工具?答案是,這不但與匯率壓住利率的開放形勢有關,而且是政府主導投資與信貸行為的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關鍵的一點,是上文指出,“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直接依托於行政權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審批——都是數量型手段,所以中國的貨幣調控手段也必須以數量型為主才比較對路。”這句話點到為止,讀者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再闡釋幾句。

  統計說,直接的政府投資在全部社會投資中的比例早已大幅度降低。這是事實。不過進入財政預算的投資項目,只是全部政府投資中的小部分而已。在財政預算之外,有一片廣闊天地。譬如各類國企投資,要不要算入“政府投資”範疇,各國的國情不同,算法也不同。中國一般不算,但從實際情況看,國企投資常常是“更自由的”政府投資,除了免受人大審議,行為邏輯與政府投資如出一轍。

  以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最近談及的高鐵票價為例。盛部長說,高鐵(京滬直達)的“票價,是企業根據鐵路建設成本、運營成本來測算的,最終的票價,將按照價格法的程序,經過測算後報批” (見這裡)。聽起來,盛部長這裡用的是 “成本定價法”,即“企業”——其實就是政企不分的鐵道部自己——根據各項成本加以測算後得出,再經報批才能最後決定。成本低、票價就低;票價高,只因為成本高,鐵道部並不賺乘客的錢,輿論和公眾理應釋懷。

  問題是,“成本”又是怎樣決定的?譬如高鐵,“建設成本”到底由什麼決定?說來話長,建議希望了解高鐵故事來龍去脈的讀者,不妨讀一讀財新網 《新世紀》記者王和岩的長篇報道。主標題很吸引人:“節約10分鐘多付幾十億”。讀下來,事實依據來自京津城際高鐵。據報道,2004年國家發改委審批這條城際軌道交通時,“設計區段旅客列車的速度:滿足開行時速200公里及以下列車的要求”,為此批准項目概算123.4億人民幣。但2008年建成通車後,發現概算總額超出了92.1億,平均每公里投資達1.85億元。“建設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該鐵路的通行速度從“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一下子提升到時速350公里。最妙不可言的是,“什麼時候改成350公里”的,連鐵路系統的專家也說 “大家都不知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